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时事焦点 > 新闻详情

侵犯你隐私的不只是周鸿祎 还有许多人工智能产品

时间:2017-12-13 21:53:06
  • 来源:网络
  • 作者:Deego
  • 编辑:Deego

最近关于360摄像头侵犯个人隐私的事情受到广泛关注,或许只是行业间的恶意抹黑,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侵犯我们隐私的东西无处不在,人工智能设备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一条《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的文章,刷遍了朋友圈。

文中,这位女生直陈周鸿祎和360推出的360智能摄像头“小水滴”,不顾用户的意见和隐私,将用户所有的信息直播给所有人看。

同时,也将360智能摄像头小水滴侵犯隐私的报道,重新被拉回思考:2017年4月,“各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使用水滴平台分享课堂画面”引发关注。2017年4月28日,水滴平台做出回应称,360智能摄像机默认为关闭“水滴直播”功能,是否开启完全由用户自己决定;南方都市报也曾报道过《连内衣店、按摩馆都被大量直播画面让人心惊》等等。

一个以试图为社会带来便捷的人工智能产品,分分钟变成了侵害人隐私的工具,甚至这种侵害很可能无从察觉。

侵犯你隐私的不只是周鸿祎 还有许多人工智能产品

其实不止是360智能摄像头,随着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在市面上不断出现,并且越来越像是你的伴侣时,你可能会在无意间向它透露很多隐私信息,包括你的家庭信息、银行卡信息、身份信息等,甚至包括你的爱好、生活习惯、性格等,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产品可能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

这种人工智能带来的恐惧,渗透更多的,目前看来是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是带有摄像头的人工智能产品,更可怕,比如家庭陪伴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都安装了智能摄像头,在你不经意间,他们正在用视频记录你的点滴生活,甚至不小心拍下你裸露的身体。

很多人担心,万一这些设备被黑客攻击,窃取你的信息,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更糟糕的现实是,很多人工智能产品会主动公开你的隐私,连给你的招呼都不打。而这种隐私侵害的操作异常简单,就连360 信息安全部云安全团队负责人王阳东自己也说,由于智能音箱存在语音识别及互动功能,需要识别用户家庭对话的内容,所以目前市面上的部分带有语音识别功能的产品,在进行语音识别时,都会明文的将用户的语音数据及对应的文字数据在网络上传输。这样会导致设备与服务器通信的整条链路上,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获取到用户家庭对话的内容。

具体的路径是这样:

监视用户:通过人机结合,计算机能够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全面收集,进而建立起世界上最强大的数据库。

控制用户:通过复制和标记用户的情绪,计算机更容易成为最强大的广告机器。

阻碍信息:通过实时互动,计算机能够在用户下载违法视频或观看非法内容时直接进行阻止,相应地,用户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对计算机进行「屏蔽」,这可能会变成未来的一种惩罚措施。

此外,除了计算机本身可能产生的危险,黑客的存在也是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在脑机接口中,一旦黑客侵入系统,后果不堪设想。对于神经织网这种很可能会威胁隐私安全的技术,应一直保持谨慎态度。

别以为这些都只是假象!

别说是更懂人的人工智能,就连人工智能之前的发展阶段,看个网页手机号就被泄露了。

《北京青年报》报道,只是用手机看了个网页,没多久自己的手机号码就成了各种骚扰电话的目标。其实这都是“手机访客营销”黑色产业链在捣鬼,其利用运营商系统漏洞,非法获取公民手机号,再将信息转卖,用作所谓的“精准营销”。

侵犯你隐私的不只是周鸿祎 还有许多人工智能产品

据统计,2016年到2017年我国有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360集团助理总裁姚彤认为,在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手机诈骗也呈现出犯罪手段心理学化、专业规模化、损失巨额化、信息贩卖产业化等新趋势。

而前不久,因人工智能产品向小孩陪护玩乐渗透后,多个国家因隐私安全等被禁止。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从业者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类似“智能”娃娃这样没有获得允许,就随意收集并出卖用户隐私的行为,让人怀疑这样的娃娃,类似的AI功能和产品,是不是还存在着更多的安全漏洞。

与社会公众担忧相对应的是,人工智能企业对此不闻不问。他们只看中人工智能发展的风口,却没有多少人关心类似技术和产品对个人隐私的侵害。

细思极恐!当我们享受因技术带来的更加智能于方便的时候,身边潜伏着一个永远在偷听的AI助理。

侵犯你隐私的不只是周鸿祎 还有许多人工智能产品

AI的业内人士都明白,在当下,如果把AI看成一个嗷嗷待哺、拥有无限潜力的婴儿,某一领域专业海量的深度数据就是喂养这个天才的“奶粉”。奶粉的数量决定了婴儿是否能长大,而“奶粉”的质量则决定了婴儿后续的智力发育水平。正是基于此,在进入AI时代,数据搜集及基于数据的分析和机器学习不可避免,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必然存在隐私侵犯风险。

今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就刊文批判了这种现象,技术更新迭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们不能因隐私问题而因噎废食,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不能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

保护隐私,信息收集方也要承担起保障数据安全的义务。不久前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就明确提出了“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数据已经成为优质资产,过去因为系统漏洞或防护能力不强等原因,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都发生过黑客入侵,造成大量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的事故。这种现象不应再重演。

技术是中性的,AI能带来最好的时代,也可能造就最坏的时代,我们在野蛮生长的同时,更需要时刻警醒,防患于未然。

0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收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分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他们都在说 再看看
3DM自运营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