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将在未来拥有电影中的超能力 高科技帮你圆梦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Sophie周
- 编辑:Sophie
神奇先生:伸缩技术
在材料设计上,伸缩性指的是可自修复,或可重构的能力。在没有人类干涉的情况下,自修复材料可通过重组化学键或使用病毒,实现损伤部位的自修复。事实上,这类材料目前已被应用于诸如自愈合混凝土等领域,未来或将被应用于海军舰只上的防腐涂料中。可重构材料则能在不同环境下可改变自身属性。从微观尺度上看,通过吸收或放射能量,个体分子键可具备可逆的变形能力。聚合材料可以实现宏观形态变化,例如,放置于光或电荷下,聚合物可自动卷缩或伸展。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材料专家安娜-保尔森说:“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可以设想在飞机或汽车设计中,研发应用可重构元素。如今,飞机机翼的形态是固定的,但是在不同飞行阶段中,如滑行、起飞、降落等,理想的机翼形状应该所有不同。如果在设计中利用到可重构材料,飞机就可在飞行中优化机翼形状,提高航空燃油的利用率。”尽管利用高科技材料变身降落伞或蹦床的想法听上去有些荒诞,不过美国宇航局已受该领域研究的启发,探索开发弹性飞机机翼。
隐形女:隐形技术
要令物体消失于无形,需要科学家致力于图案与光线的研究。隐形材料有着特殊的图案,且具有传导与隔绝元件,能管理物体周围的电磁辐射。在隐形材料领域,科学家面临着三大挑战:改变这些图案的大小、控制三维光线,以及设计适合多波长的图案。保尔森说:“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克服这些困难是可行的。目前,我们已经模拟出具备这些必要属性的图案。如今,研究人员正在研发新技术,制造三维纳米级图案,可以用来控制三维的光线。”
很显然,成为一名隐形超级英雄很具诱惑力,未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形技术将在美学领域大显身手,例如,将具备隐形特性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电力线,或者纽约帝国大厦顶部的护栏。此外,隐形材料的应用领域还有高速计算机中的光学处理器,以及高能天线中的天线材料。
石头人:超高硬度
要令人具有超高硬度,需要着眼于分子级的科学原理研究。纳米技术就是一种纳米级的物质控制技术,分子级介于1到100纳米之间,或百万分之一毫米。利用纳米技术,人们可以改变单个原子和分子,从而改变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光学属性。碳是纳米技术应用的最佳原材料之一,如石墨烯就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碳材料。石墨烯的晶格是由六个碳原子围成的六边形,厚度为一个原子层。碳原子之间结合紧密,使得石墨烯拥有极其优异的力学性质和结构刚性——由石墨烯制成的材料具有难以置信的硬度,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石墨烯材料,以期应用于电子显示屏和医学设备。同时,对在石墨烯片上钻孔的可能性研究,将令科学家能够解决一些新问题,如纯净饮用水和电源管理。
纳米技术还带来了碳纳米管的开发应用。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重量轻体积小,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硬度是钢的100倍,且比人的头发纤细10000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究专家米歇尔-梅恩霍德称:“正是这些碳原子之间完美的连接结构,才使得碳纳米管硬度超强。”目前,碳纳米管应用可见于“朱诺”号飞船的建造。在不久的将来,一旦碳纳米管具备了节能属性,将可被广泛应用于长寿命锂电池、1TB闪存、智能电话的化学传感器、织入衣服的电子布线,以及高硬度轻质复合材料等消费品中。然而,大规模生产植入碳纳米管的材料结构目前存在很多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大规模增加碳纳米管长度。
目前,碳纳米管研发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研制的所谓“微型碳纳米管森林”也仅长几厘米。保尔森说:“一旦研制成数米长的碳纳米管,我们就能将其应用于超轻汽车的设计中。由于碳纳米管只在单一方向上具有高硬度,在汽车设计中需多个方向将其组合起来,以使汽车拥有良好的抗震性。”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将大量碳纳米管绞缠起来,生产出一种超硬度的轻质面料。有了石头人的套装,人人都是超级大力士。
霹雳火:耐热技术
应用热力学原理的高科技材料,因其分子键特性可以抵抗超高温度。总体上来说,越坚硬有力的材料就具有越高的熔点。而要作为一种保护屏障,这种材料还必须具备弱导热性。举个例子,一辆车(或者一个超人)要以超音速速度移动,就需要使用这种超耐材料,耐得住3000华氏度(约合1648摄氏度)的高温。
借助这种耐热材料,我们可以改进太空飞船设计,使其可以进入更遥远的太空,或者探索更炽热的星体——如太阳表面。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热力学家迈克尔-斯多克表示:“当然,探索未知高温太空世界,在目前来看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这些地方还存在高压和辐射。不过,我们可以设计研发高级动力系统,让飞船在躲避太空中的危险区域的同时将其带入恒星上。”
霹雳火拥有控制火的能力,能够用火包裹住身体并发动攻击。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耐热材料可能只会在安全防火领域中一显身手。此外,耐高温材料还将被应用于超高效率发动机中,实现燃油消耗的减半.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