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77周年:中国民间向日本追讨文物引关注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newtype2001
- 编辑:newtype2001
追讨无果则请政府出面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表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已通过函件方式敦促日本归还刻石,下一步还将组织专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过民间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归,还将参照韩国讨要“北关大捷碑”等国际先例,请求政府出面。
自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期间,日本自中国所掳金银、文物数量巨大。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统计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360万件,破坏的古迹达到741处,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也不见踪影,而民间流失的文物更是无法估计。
“被掠走的历史文物,曾经属于中国,现在却存放在日本,给中日关系带来严重的伤害,于情于理于法都不适宜,理应物归原主、完璧归赵。”王锦思说。
早在1992年日本天皇明仁访问中国前,童增就曾公开要求归还存放于日本皇宫内的所掠中国文物。他指出,此次首选“唐鸿胪井刻石”对日追讨,是因为今年正逢刻石建立1300年,而通过若干中国学者的多年努力,掌握了日本掠夺刻石及刻石现存处所等大量证据,有利于追讨成功。
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国际法早有规定。早在196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战争罪及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规定:“残害人类战争罪,不论其犯罪日期,不适用法定时效,可以永远追究其责任。”
声音
“我们追讨的是正义”
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了向日本索赔追讨,矢志不渝前仆后继。香港同胞几十年如一日,要求日本赔偿日军军票持有者的损失。1989年12月,耿谆要求日本向“花冈惨案”罹难者遗属和幸存者谢罪赔偿。1990年,童增先生发起大陆民间对日索赔的活动。
许多仁人志士为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等中国被掠文物回归积极努力。学者王仁富20多年时间积极研究宣传,曾在2011年给日本皇宫写信探问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安危,并得到回信确认。
王锦思长达十余年倡议国家级纪念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全国鸣警报深入人心。罗哲文、崔永元等一批有识之士相继投入到关注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等被掠中国文物的行列中。
不少有良知的日本学者也主张将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还给中国。
“我们要追讨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种国际正义;我们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诉求。”童增建议,日本以史为鉴,知错必究,正视中日遗留历史问题,遵守国际法准则,沿用国际先例,尽早归还中国文物。
链接
“唐鸿胪井刻石”证明东北一直是中国领土
史学界颇为重视的中国国宝“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深锁日本皇宫100多年。因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发起的追讨行动,这块刻石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华唐鸿胪井刻石”为何重要?这块刻石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关于唐鸿胪井刻石的消息,最近一次闯进中国人的视线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与鸿胪井碑相关的日文资料被中国获得,并首次由辽宁省博物馆翻译出来公之于众。
1908年,日本人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把这个刻石作为战争的战利品运回了日本并献给明治天皇,一直到现在,它作为皇族的胜利纪念物留存在日本皇宫。首先公布这件事的人是渡边谅。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日本皇宫里拍摄下了唐鸿胪井刻石的照片。
日俄战争结束后,朝日新闻社大阪支社的一名文化记者被派到中国辽东半岛考察,他把鸿胪井刻石评价为“此碑于史有益”。这个人就是后来日本最为著名的汉学家———内藤湖南。
因为鸿胪井刻石的“失踪”,国际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历史上,渤海国(东北地区)是与唐王朝完全对等的独立国家。
而那块曾经躺在中国东北旅顺黄金山脚下的鸿胪井刻石,可以有力地将这个论调否定。
公元713年,为了稳定边疆,唐朝中央政府派出鸿胪卿(注:鸿胪寺是唐代主管民族、外交事务的政府机构,鸿胪寺的正官即是鸿胪卿)崔忻作为使团负责人,经旅顺前往震国(当时东北地方政权的名称,由少数民族靺鞨族建立,首领叫大祚荣)进行册封。
此后,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震国的名称也随之更改为渤海郡国,简称渤海国。
公元714年,完成册封重任的崔忻率团离开塞北寒山,原路返回。再次来到旅顺黄金山脚下时,为了纪念此次重大历史事件,崔忻在黄金山南麓和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在西北麓井旁一块石头上刻下29个字: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这是唐王朝正式册封渤海国的一个见证,它证明东北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
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提出,渤海国是高句丽的后裔。而此碑的内容比任何文字资料都有说服力———渤海国建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族,而不是其他民族。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