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您的位置: 单机 > 攻略 > 图文攻略 > 攻略详情

真三国无双未登场武将介绍 真三国无双8有哪些新武将

时间:2016-11-26 10:27:35
  • 来源:ajajdde
  • 作者:Laosiji
  • 编辑:Laosiji
0

简雍:字宪和,蜀汉著名官吏大臣。简雍是一名最初就与刘备共同行事的随从,年少时就已与之结识,在黄巾之乱时期随刘备四处奔波,又在其屯驻荆州之际与糜竺、孙乾共同担任说客和使者的职务,性格闲暇自得不拘小节,在公元214年被刘备派遣劝服刘璋投降顺利协助平定益州,至此拜昭德将军,位居蜀汉三老臣之一;小说《三国演义》中,简雍参与长坂之战在曹操大军的追势下意外负伤无法自救,但幸好被赵云发现才得以保全性命;同时历史上也亦是有其曾以一对过路男女身藏行淫器具为比喻,用极为幽默婉转的方式让刘备放弃处罚家中存放酿酒器皿之人的逸话。简雍的特点在于他的登场可以为刘备增添一位不同以往的助力者,尽管他必当不是徐庶法正一辈的重要知名军师,但简雍凭借多年对外周旋的戏份以及深入人心的个性形象印象中应该也不是特别难以登场的类型。简雍的出场显然要早于接触徐州后才被收入麾下的糜竺和孙乾,在刘备最初的起步困乏时期如果能够登场又必将可以打破早先一直只有刘关张三位武将出战的陈旧局面;另外实际上简雍本姓耿,因幽州人士将“耿”误说成了“简”故而改名为简雍,由此更是将他的随性表现得淋淋尽致,即便自己的名字被念错也方然可以从容自若顺流而下,相信这也是其最为吸引人的魅力所在了;此外上述提到的糜竺孙乾二人,他们也曾与简雍一样多为幕僚说客的身份,几度出使刘表、袁绍等人为刘备争取安容之地,不过一方面糜竺最后因弟弟糜芳的叛离而自责去世,而孙乾的性格又并非简雍一般如此的突出,相信即使是考虑这一定位角色无双化的优势也必然依旧属简雍最为理想,《蜀书》对其的描述为“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


孟达:字子度,演义字子庆。蜀国武将,最初与法正张松同为刘璋下属,曾帮助刘备定蜀川,并推举霍峻一同镇守葭萌关。此后在定军山、汉水等多个战场与刘封并肩作战,更与马超吴兰合力战退曹彰。襄樊开战之际孟达与刘封把守上庸,关羽因荆州失手而向孟达求援,但孟达以“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告诫一同出战的刘封上前拯救是无益之举无法挽回大局。最后关羽败亡,刘备欲杀孟达刘封,孟达投往曹魏并劝刘封亦降,刘封犹豫不决但仍坚持不接受随即被孟达申耽等人发动攻击。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孟达开始逐渐受到朝人的歧视而心中不安,于是计划再度逃回蜀汉,但诸葛亮利用此机遇与马谡达成共识,并发书信于孟达让其小心司马懿,可惜的是孟达认为诸葛亮多心而放松了警惕,结果被申耽申仪兄弟告密,因孟达对司马懿的袭击日程失算,在射死徐晃之后被破城而入的申耽一枪刺杀,蜀汉谏议大夫费诗也曾称其“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孟达的一生变节如潮大张旗鼓,一度仕蜀一度仕魏,可以互动的人际关系网比较多,即使在曹营也不忘昔日之主,生存方式与众不同,如果登场还可以继刘封之后再一次让诸葛亮表现出一把大度仁厚的精神风貌。尽管长久以来不论是古人的评价还是人们脑海中留有的印象孟达始终是一名与忠烈毫无挂钩的叛将,但到了现在随着知情理性懂得分析历史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孟达的看法也就有了更多不同以往的结果。很多人说在荆州失利时孟达的作法本身而言就是相对正确的,因为关羽兵少,如果大军主动放弃上庸前去救援酿成的后果只可能是无力协助浪费防守的珍贵时间以至上庸本城的陷落,而曹丕死后急欲回蜀的作法其实也是一种明哲自保,这本是人之常情,一方面也是因为信任诸葛亮,何况在与刘封共守上庸之时孟达也多次明智清晰地分析关羽下达的这一命令对于刘封自身的利弊,何况关羽本来就不喜欢刘封,这也同时成为了刘封尴尬纠结的心头肉,导致了后来直到被刘备命令下刀处死后才大呼后悔不听孟达之言。结合种种情况看应该说孟达绝不是一个受到大众喜爱的人,但也确是一个无辜的人,尽管这也只是一种小范围内被认可的说法但似乎也算是可以作为一种人物面更多方向的参考。孟达固然不一定是个坏人,但他在无双系列中的登场价值可能还是要加以否认一些,原因在于一点,他不是个强者。据史料以及小说情节的描写看孟达由益州开战起始到荆州失利后的短短十几年,活跃时段不能算非常长久,出场顺序远在刘封之后,这期间不管是他在哪一方的表现除了后来的射杀徐晃都并没有太多特别有渲染意义的事迹,两次镇守葭萌关都被敌军袭击,与霍峻一同轻视了年迈的黄忠与严颜但最后却被他们所救;其次孟达的主要扣分点在于后来即将叛魏返蜀之时没有急时领悟出诸葛亮的真正想法和用意,包括后来对敌军的失算也直接让他成为了司马懿的笑柄,即在平稳线上没有表现得较为突出,外加转折点上的致命估失才是孟达登场的真正阻碍,而即便是以后刘封无双化的前提孟达也依旧很容易被安排成用来体现刘封正面形象的衬托人物。在分析了这些后,我们或许还是应该认为孟达依旧保持现有的姿态会比较妥当,不管过了多少年。因为孟子度不是名将,同时也不能算一个够格的反面枭雄,这是由他的谋略表现所决定的,而不是他在公元219年所走的那条不同寻常的路。


霍峻:字仲邈。本为刘表手下,活跃于益州时期。最大功劳是于建安十七年在葭萌关待机一年,以数百兵抵御刘璋的万人大军,又趁敌人松懈之际发动奇袭斩杀向存,被一些学者评价与合肥张辽、陈仓郝昭等人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从未求过援军。不过即使如此霍峻想要在无双系列得到发挥似乎还是相对困难的,首先有所表现的战役在本作的剧情线中仅仅只有一场,而且是历来每次都不一定能受到重视的葭萌关,即使重现了这一舞台凭官方多年的态度看也是以三国演义中张飞战马超的知名剧情作为重头戏;其次霍峻的事迹也较为短暂,在刘备平定益州嘉奖其担任梓潼太守的三年后便逝世,人气的知名范围不一定非常广泛,小说里也未对其有更多的渲染,因此只能认定霍峻太过缺少登场的空间。如果说起他与郝昭之间的比较,那么本人也只能说郝昭的活跃表现要多于霍峻,而且郝昭在陈仓击败的对手在戏份力度与份量上也是霍峻之敌难以比拟的,何况还有与曹真等人的关系影响,这些在之前分析郝昭的时候都已有介绍。


陈到:字叔至。演义中没有登场的武将,仅存的史料记载陈到于刘备在豫州时向其投靠,之后转战四方,更有说其名位仅次赵云,并身为白眊兵的首领多次保护刘备。陈到的事迹只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以及常璩的《华阳国志》,但是整体记载甚少,也曾有小说赵云的部分事迹本身就是从陈到身上移花接木来的说法。而至于他是否能成为无双武将,这个其实也没有大刀阔斧谈论的必要,毕竟陈到的现状决定了即使登场也只能是一位传奇性占比极大的武将,故事剧情可以随意编排和安插,包括和任何人的互动上;但话说回来,如果玩家对陈到的兴趣并不大,那他参战的价值也几乎接近为零,笔者在此认为已没有过多的必要继续分析下去,这种感觉超出了东吴马忠,某种程度上陈到的表现性或许还不及马忠。


马良:字季常。马谡之兄,马氏五常之一。小说中最初曾建议刘备按距离的长短依次进攻荆州附近的四郡而得到赏识。关羽单刀赴会期间马良认为此行不易轻往,但被对方以“蔺相如可觑秦国君臣如无物”而驳回。公元219年荆州被吕蒙袭击,关羽急诏马良至成都求救;关羽张飞皆亡后马良欲劝阻刘备认为应以大事为先复仇在后,但险被其大怒处斩;夷陵开战之际孙吴大军坚守不出,马良先后两次劝阻焦躁如火的刘备小心陆逊而不可大意,并携带作战示意图火速向诸葛亮的后方营寨奔赶,直到诸葛亮见到地图后才发现了刘备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但早已无力回天,最后马良在北伐曹魏之前死去,弟弟马谡为其素服举哀。历史上的马良相比演义没有了与关羽之间包括刮骨疗毒在内的一系列剧情,其曾与诸葛亮关系融洽,并奉命出使东吴协调两国关系,章武元年又招纳五溪少数民族用以响应蜀国大军,但同样在夷陵之战兵败后遇害身亡。对于马良的看法,个人认为他在登场性方面可以占据的优势并不多,众所周知马良即使在小说中也没有发挥过特别关键的作用,尽管马良也在众多危难之时急于出力奔波,但通过刘备在兵败后对自己没有采纳诸葛亮建议的惭愧,以及后者的“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也直接证明马良并未受到过多的重视,唯一在战略计划中有过指点的应该只有演义最初针对刘备攻打零陵、武陵、贵阳、长沙四郡的献策,可算是马良的一次蜀汉军师身份的作为。纵观整个人物,马良的登场必要性或许是最为欠缺的,论剧情架空的可行性而言夷陵之战显然也无法依靠他来扭转天机,即使无双化亦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配角;但马良唯一的优势在于名气较高,同时又是长期受到关注的知名人物马谡的亲兄,在人物关系上理应可以有所发展,同时为马谡在前期增加一些戏份铺垫,虽然这样做的可行性就目前看还不能说十分明朗,看在之前就已例举过的同样身为助手类型的简雍,马良或许还不能归纳为完全没有剧情表现性能的武将,尽管说服刘璋出让益州这一事件可能的确要比马良的事迹更显得重要。


李严:字正方,蜀汉建国时期重臣。李严最初在刘璋之下担任成都县令,刘备占领益州后向其投靠,夷陵之战后刘备临终前托孤李严与诸葛亮一同辅佐少主刘禅。后来诸葛亮命其随军镇守汉中时李严因不答应并以封赏巴州刺史为要求而遭到诸葛亮的疏远,在公元230年升为骠骑将军后改名李平,于诸葛亮北伐之际因军粮不济担心被责罚而妄奏后主用以逃避责任,诸葛亮对照了李严前后呈写的手迹发现了其中的漏洞,最后上表进行罢黜,刘禅一怒之下将之贬为庶民。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后李严认为今后无人再愿任用自己而自责离世;李严在过去也曾为国家内政作出贡献,与法正等人制定《蜀科》等法律体系,还曾率五千兵讨灭盗贼马秦高胜,并将围攻新道县的夷帅高定击败,升任辅汉将军;在小说中于刘备入益州之际镇守绵竹大战黄忠五十回合等等。李严身为一名曾被诸葛亮称“可比陆逊”的能人,但最终的遭遇又全然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这其中极大一部分原因出于他自身孤傲清高的性格与交际处事的态度,同乡人陈震也曾形容其“腹中有鳞甲”。在无双系列中,李严唯一可能有望出场的有利点也许在于他较为荣耀的身份上,作为与诸葛亮几乎齐名的人或许可以相应发展一些他们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并且在个性塑造方面对李严自身的负面形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化和回避,和上文谈论诸葛恪时说过的处理态度相对一致,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北伐时期的剧情以更多的架空手法进行人物与剧情的刻画,为后续故事产生更多能尽可能发挥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李严在人格方面的扣分点依旧太过硬伤,历史上也留过许多负面评价,而其在外战经历与指挥能力上的表现也不能算特别活跃与持久,协助争夺益州的锋芒又很可能会被庞统法正等人的光彩掩过。总而言之,李严在无双系列的前景并不光明,只是因为他同样属于刘备的托孤重臣,在无双化的问题上又必须受到一定的关注和探讨,并且就算是我个人提出的以架空而不同于历史的北伐剧本为主舞台,本文后半段将会提到蒋琬,以及上文的马谡这几位候选角色也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李严产生登场表现的竞争性,更何况那样做的后果很容易会导致姜维地位的尴尬,实践的可行性较为欠缺。


高翔:全名不详。北伐时期蜀国武将,在后期对魏的多个战役中有过表现并曾击败司马懿,但同时诸葛亮也曾以“非一员大将”而对高翔有过否认,主要负责带兵驱驾木牛流马以此迷惑敌军的任务。史实的高翔有记载其参与过汉中征伐和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等,但被徐晃郭淮等人击败,在李严弄虚作假逃脱责任之际与诸葛亮一同上书请求对之罢黜,后续的记载不详。小说中在天水与张翼接应赵云,以及街亭与王平魏延救援马谡等是高翔为数不多的几个出场事迹,之后的控制木牛流马引诱司马懿至上方谷应该说还是有所作为的,不过高翔的剧情依旧还是比较少的,北伐时期有过表现的武将数量太多,加上高翔本身在更多性格突出方面的描写过少,应该说能起到的作用还算不上很大;而上方谷之战在历代作品中也只出现过一次,其余的时候几乎都与五丈原之战为一体。另外木牛流马这一情节印象中也多次是由月英来完成的。


吴班:字元雄。原为张飞的部将,其遇害后参加了夷陵之战担任先锋在宜都击败吴将孙桓,之后刘备以吴班引兵诱敌埋伏于山谷,敌军的陆逊将之看破并火烧蜀军连营,败阵中吴班杀出重围被赵云所救。不久后吴班又跟随诸葛亮兴师北伐,在三出四出祁山之际与马忠张嶷等人分别击败了魏将孙礼与司马懿,最后在北原引木筏烧浮桥时被张辽乐进之子张虎乐綝射杀。三国志记载的吴班曾在巫县杀败李异,并在刘备逝世后晋升为后将军,同样在北伐时期与高翔战败过司马懿。这也是吴班唯一引人注目的几个闪光点,但是因为人气的影响以及没有较多独特的个性描写导致吴班在众多蜀将中必然难以突显,相对其他些人物而言可能给人的感觉只是一名比较平凡、积极配合上级完成作战使命的武将。


马忠:字德信。本名狐笃,蜀国将领,三国时期第二个叫马忠的知名武将,刘备败于夷陵后活跃于北伐时期。六出祁山之际,马忠与姜维同领中队进攻北原,在南中平定以及陈仓等战役有过戏份,并多与张嶷、马岱等人合力抗击曹真司马懿。史实的马忠是一位平定反乱镇守蛮夷的大将,曾先后击杀南中的朱褒等人并安抚重地,又在汶山郡等多个地区击破羌人獠人,刘备以“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来评价对其的爱惜之情。从原则上来说马忠如果只有历史的形象事迹在无双系列中必定难以受用,活跃表现都集中在了平乱异族这一块,这点相同情况的人物在曹魏和东吴也有很多;不过演义中作者倒是为马忠增加了许多戏份,包括与张嶷大败孙礼、与马岱魏延等共破司马懿、与杨仪埋伏木门道射杀张郃等等,在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也与赵云两路夹攻击败阿会喃和擒拿孟获与下属的酋长等人,不过在对抗孟获夫人祝融的战役中一度失利,为营救张嶷而被俘虏。小说的胜仗较多,不过大多是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进行,并无太多个人名义上的知名事迹,同时因其别名“狐笃”的特殊性在形象塑造上可能会有较为显见的切入点;不过马忠的缺点还是在于独立性表现不强,同时人气上以目前来看似乎也相对不高,人物历战丰富,总体方向偏于正面,可能非常便于升格为无双武将,只是现在也许还不是他必须登场的时刻,而且一方面还要关注人物在剧情线中能占比的戏份高低有几成,大体情况和之前介绍的吴国陈武有些接近。


张嶷:字伯歧。与马忠一样从南中开始活跃的将领,演义中曾与祝融夫人大战并被她的飞刀所伤,之后与多名蜀将共同在北伐战争之际屡屡出征。张嶷曾被大将王双击败,诸葛亮死后姜维担当重任,张嶷为掩护撤退而在段谷被陈泰指挥的弓兵射死。正史的张嶷是王平之后的第二任无当飞军统帅,在一生的27年里屡次讨平乱贼安抚南夷,并重建破败的城郭从而打通越巂到成都的道路,留下赫赫功绩。张嶷被朝廷召回成都时,民夷们都因他的一时离开而哭泣,直到公元254年再度随姜维挥师北伐时已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而行动不便,只能靠拐杖站立,此时张嶷向刘禅表明了自己愿以命相报的决心,最后在与徐质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而临阵战死。其实张嶷的特征基本上也与马忠十分类似,长年管辖异族安抚内乱的经历对主线影响较小难以在剧情中得到重视,但若再结合小说的事迹在戏份量方面便是占上风的,满足了成为无双武将的基本条件,以及劝说费祎的防范于未然和对诸葛恪的未卜先知,都是显然成为了张嶷的有利优势;与此同时张嶷的不足点也与马忠相接近,人物对主线的影响总体偏于横向,在人气等各方因素的影响下或许不是非参战不可的人物。另外张嶷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小小调侃一下的地方,除了我不知道他名字在日文中的读音念法会不会和张翼有些相同外,在无双系列中想要完全重现一个以拐杖支撑的病人似乎需要更多用心的考量和设计,并且从他拒绝和夏侯霸成为朋友这点看似乎也算是一个不易把自己的内心任意透露给别人的人。


蒋琬:字公琰。演义诸葛亮对李福明确指认的第一可任大事者,《华阳国志》中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并称蜀汉四相。史料描述蒋琬是一著名政治家,治国能臣心胸宽广,诸葛亮死后任大将军兼尚书事,专门辅佐刘禅,闭关息民调节蜀中国力。而蒋琬的性格在那个时代亦可以说十分有气度,其善断明查、治国尊法、不随意听取谗言的优点都是他被众人所信服的原因。姜维北伐之际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在汉水沔水一带大造舟船以便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地,可惜壮志未酬生先死,蒋琬不幸旧疾复发,在公元246年就因病逝世。演义中蒋琬在诸葛亮因街亭失守欲斩马谡时有过劝说,在姜维北伐之际于夏侯霸口中得知其与董允皆亡。单刀直入地说,本人认为唯一能使蒋琬有登场价值的底牌似乎也只有一张,那就是姜维北伐时代的局势改变,因为这是蒋琬一生中在军事方面最可能具备发展前景与实践性的作为,假设如果当时的蒋琬并未被病魔折服,或许就会对后来蜀汉的整体局势带来影响;但是排除这点,在诸葛亮时期仅仅作为军粮筹备、补助兵源的后台贡献者的他也应该是很难再联想到其他能在剧情中加以重用的元素,人物的活跃时长以及活跃方向都并不易于在无双系列中发挥。因此既然身为诸葛亮亲口承认的委托者,唯一的作用也必然是孔明死后真正在有限范围内起到的效果,只是病疾来得太快,蒋琬还没来得及正式成为北伐曹魏的新任领袖便不省人事。不过当然这也仅仅是为蒋琬找一个参战的理由罢了,真正能否决定采用这一措施的关键还要看蒋琬的综合人气以及能否有独树一帜的表现,以现在看还是微乎其微,只是又无法排除这极小的可能性;而从诸葛亮首次北伐失败后以蒋琬对马谡的求免态度看,这两位角色之间理应可以存在一些促进友善的关系,这点我认为即便是蒋琬的出现或许也并非会增加马谡的戏份局限性,甚至是架空续命的条件下。


费祎:字文伟。同为蜀汉四相之一。费祎也是诸葛亮指认的第二可任大事者,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有过些许建议,也为北伐时代的姜维提出过不易再战的劝阻,但被其拒绝。曾与孙权不谋而合,看出魏延今后祸乱的可能,并在五丈原之战诸葛亮临终前受到魏延不从命便可自行处置的遗令。公元244年,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人向汉中进兵,蜀镇北将军王平据守兴势山外围,费祎将成都托付给马忠后前来御敌,结果曹爽大败。不久后蒋琬去世,费祎回成都开始提倡安邦定国养精蓄锐的政策,几年后在岁首大会上不慎被魏国降将郭循亲手刺杀,谥号敬候,此前大将张嶷也曾书信提醒费祎要小心警惕不可与新降之人过于接近。费祎相比没有蒋琬看好的原因,一来是他在诸葛亮心中地位次于蒋琬;二来费祎虽然比蒋琬有更多战场戏份的表现,但在后期却有所收缩,由于其主张安邦定国的策略与原本姜维的出兵大计极其容易发生矛盾从而产生更难以想象的局面,相信即使最后没有被郭循所杀也不会更进一步改变蜀亡的定局。蒋琬的活跃时间看似没有费祎长,但至少在六出祁山以及开凿水路的战略规划上对蜀汉军事方面有过协助和染指,费祎在这点上的设想空间就显得有些小。不过还是有必要说明一点,即使是蒋琬基本上也只是通过对原则上可否产生类似于“IF”效应的考虑来扩展思路,排除这个可能本身来说这种无双化的必要性都十分之小,这和他们主要活跃的重心方向有关,只是蒋琬在某些出场条件的便利又是不可否认的。


黄权:字公衡。益州牧刘璋的配下,刘备入境时屡诫刘璋切勿轻信对方而引狼入室但不幸被疏远,并在两军相峙后作出谋划和武力的抵挡。刘璋投降后黄权打开城门向刘备归顺,并在曹操破张鲁后建议刘备应火速考虑汉中军事,不能让汉中的威胁影响到蜀地方面的安稳。刘备称帝后不久关羽命落麦城,黄权再度劝谏刘备需谨慎对吴,在试探敌人虚实后再付诸行动,可刘备不但未加听从,更让黄权另督江北防御曹魏,自己在江南前线亲临出征。直到夷陵被陆逊击败,黄权因吴兵隔断江北岸的关系无法归蜀,不得已只能投降曹魏。曹丕等人非常敬重黄权的为人品德,拜其镇南将军最后于正始元年去世,谥号景侯。黄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要说参战的理论上似乎还并不够力,主要缘由在于平定汉中的企划大计,以及更多付诸实践并为人所知者在感觉上似乎还是法正的占比相对更多,这也可以同样看作是早年曹操营下提出携天子战略的毛玠与荀彧,黄权在表现空间上的收缩,以至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难以如同法正一般显耀,这是一种不易改变的客观事实。除此之外黄权在出仕刘璋的年代也仅仅是在益州之战期间才有过登场,代表性的知名事迹不易被发觉,人设形象也缺乏较好的切入性,同时黄权在入魏后虽然没有像徐庶般那样一言不发,但也因过于思念蜀汉而没有留下更多突出的战绩。


杨仪:字威公。蜀军长史,诸葛亮数次出军时,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处事极捷,在北伐时期处处不让自恃清高的魏延而与之不和。五丈原之战后,蒋琬被升为丞相,而费祎又晋升为尚书令,杨仪感到处处不满而口发怨言,被费祎传话于刘禅,刘禅得知此事后大怒欲斩杨仪,幸得蒋琬求情,最后将其贬为庶人,没过多久便因羞愧自刎而死。杨仪并无非常值得特别分析的事迹,才高目短的悲情人物,同时魏延作为无双系列的数代老将地位难以动摇,常常将其五丈原之战被马岱所诛的事迹抹去;另外杨仪也与李严一样存在污点,只是由于他的地位和重要性都要小于李严因而几乎没有可被考量的足够空间。


邓芝:字伯苗。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于刘备入益州时向其投靠。邓芝的最大功劳是在北伐时期两度出使东吴,使蜀吴两家再度和好。演义中孙权的“油壶煎来使”让人印象深刻,邓芝非凡的说辞以及磊落的性格大受孙权的认可从而达成共识不辱上级的使命。建兴六年诸葛亮欲北伐曹魏,邓芝与赵云作为疑兵吸引曹真率领的魏国主力与之相峙,不料因马谡街亭的失守疑兵也因此暴露,在箕谷受到了曹真的攻击,幸好有赵云亲自断后才让大军安然撤退。诸葛亮死后邓芝升任前军师,于延熙十一年讨平了涪陵叛乱,不久后逝世。邓芝身为武将身份的活跃时期并不长,虽然在外交方面的贡献相对明显,但外战军事的表现上除了平定涪陵就只有箕谷,戏份不多,同时说服孙权的剧情类型在本系列中也时常容易一笔带过,甚至毫无叙述。


傅佥:蜀将傅肜之子。傅佥在父亲战死夷陵会战后被任命左中郎及关中都尉,在司马昭兴兵灭蜀之际因忌恨被留在汉中镇守的蒋舒对之欺骗并开城投降,而在阳安关受到了胡烈的猛烈进攻最后力尽而死。傅佥在小说中共出现在了五个章节,被姜维选中与蒋舒共同操兵练马而得以赏识,在诸葛诞起兵之际提议出兵长城得到姜维的认可,并击败魏将李鹏王真,在得知司马昭已将寿春的诸葛诞斩杀后担心援兵的大量来袭不得已只能撤退;姜维七伐中原时傅佥参与祁山之战,识破王瓘的伪降计并依照命令假作投降引诱邓艾至山谷,自知中计后的邓艾在傅佥、夏侯霸、姜维等人的威逼下只能丢弃战甲并混杂在步兵的人海中逃脱。之后的事迹同历史大体相当,以一句“我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自刎而没。傅佥相比起因心中不满而叛变的蒋舒绝然是一位忠烈之臣,不过即使是在小说中也仅只有在这三场战役中有过表现,除非是作为与张翼的想法对立、从心底里由衷地支持将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姜维的忠实手下可能也是唯一能被信服的登场理由,与张嶷马忠一样属于对剧情产生横向影响的人物,到了长城一战还能尽可能与自己站在对立的相同立场支持父亲灭蜀大计的邓忠进行对峙;只是如果因人气的问题,以及在一些既有武将加以延命导致蜀汉末期的人数过于充实,傅佥作为一位历史上不算特别出名的小将在无双化的气质以及商业性上可能还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尽管傅佥值得被加以考量,但他的不利因素如本文分析还是有很多。


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之子,年幼时因为如父一样有才智,诸葛亮便写信给长兄诸葛瑾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正式出场在蜀汉灭亡前的战役里,诸葛瞻在绵竹屈死不降邓艾并先后击退了来自邓忠师纂二将的第一波攻击,邓艾恼羞成怒,斥退二人命他们再次进攻否则就地正法,最终诸葛瞻和张遵等人终于抵耐不住魏军的包围而中箭落马自尽而亡。唯一能作为亮点的是其拥有诸葛之子的光环效应,但很显然这并不足够。战场表现过少在能力方面也并不出众,邓艾刚从景谷道攻入时诸葛瞻没有听取黄崇的建议而失去了战机。最大的特点也只有以死殉业,总体情况和曹昂比较接近。以人物经历来看,在父亲死后外不能牵制姜维的鲁莽伐魏,内又不能止刘禅等人的出降决意这些特点看似有独树之笔,但似乎身为蜀国元老的张翼都能分担这些戏份,在出场条件上也要优于诸葛瞻;另外诸葛瞻出场表现的短促也依旧是一大弊病,就算是比起上文有所分析的傅佥也必然是极为示弱的,也许诸葛后人还是应增加一些其他人物才方能更为生动。


总结:蜀国的成立许多人有目共睹,从刘关张早年的奋力拼搏到平定益汉地区正式建立王朝花了不短的时间,其中从最初的三人逐渐介入了如赵云徐庶诸葛亮等诸多名将智囊,也因其在《三国演义》里占据主要地位的关系与影响在无双系列的好几代前就已加入了许许多多的知名武将,剩余的就只有中后期比较有名以及北伐时期的将领了。本栏中介绍的绝大部分角色基本也都以此来展开分析,包括上一栏中的廖化张翼等,纵向剧情影响的人物其实已经非常稀少,而简雍这一类的助手谋士基本上可与东吴的张昭算为一类,大致情况和出场性也比较接近;同时马忠张嶷与陈武为一类、傅佥与邓忠为另一类,只是由于晋势力本身登场性较强的武将不多因此将邓忠写在了文章的更前端。至于几位文臣领袖的话,个人相比还是较为看好马谡与蒋琬二位,理由都已分析,出场模式在局限上要小于李严和费祎,包括对姜维北伐行动的正负影响上,都还没有特别难以参战之处,不过因必要性的比重关系离真正实现还是要等待一些时间;至于句扶和陈到这样的人物因太过缺少历史事迹本人也实在认为没必要作更多分析,不然无非只是大开脑洞在此之下意义并不大;而赵云之子赵统赵广两兄弟也是因事迹实在太少,唯有记载的只有赵广死于沓中之战,以及哭告诸葛亮自己父亲病死的剧情,何况赵云身为系列主角的地位又绝对无法被两个人气较低的儿子所动摇。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翻页
8.7
已有480人评分 您还未评分!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收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分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Steam正版购买
今日特惠真?三国无双8 帝国
真?三国无双8 帝国
-43%¥329¥188
立即购买
3DM自运营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