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之韵
2025-05-08
如果要评选出一个编辑部经久不衰的抽象梗,我想肘击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在我刚刚入职的时候,编辑部的某些老师就常在群内分享AI制作的肘击视频,至于视频的主角则往往是另一位编辑部老师,勉强辨认出模样的五官扭曲成一团,身体犹如鱿鱼触须一般抽动,最后用超乎常理的姿势使出肘击——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俗话说得好,当你凝视着抽象,抽象也在凝视着你。当寻觅并解构抽象成了职业,自然也就很难在互联网上找到比我们还热爱肘击的人群了。最搞笑的是,就连我们的主编银河老师,也很难分辨文章中偶尔出现的“MAN!”到底是采访对象的原话,还是某位老师有意为之的私货。
真的是采访原话
而就在最近,编辑部老师们再一次迷上了肘击视频。请不要误会,这里的肘击视频并不是上文提到的AI视频,也不是某位故人对着镜头施展闪电旋风劈,而是来自古老东方传承的千年文化,结合随时出现的肘击时刻,在中西结合下诞生的抽象产物。
正当其他人对肘击的理解还沉浸在表面功夫时,早已有人将其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深入挖掘起肘击的无穷可能。这些视频的主角多数为一位垂暮之年的老者和另一位不懂规矩的小辈,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一旦小辈违反了传统礼仪中的规矩,就会立刻遭到一顿肘击,并在强大的作用力下像炮弹一样飞出,展现出惊人的打击感。
因为看不惯在饭桌上吧唧嘴的小孩,小辈拍桌而起,然而训斥的话语还未从口中说出,就被屏幕外飞来的老者一肘击飞——原来,小辈违反了“饭前不训子”的规矩。
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如果按照这样的规矩,似乎教训小辈的老者也免不了触犯“不训子”的规则。违反规矩的小辈会被老辈教训,教训小辈的老辈又违反了规矩,因此引发的自指悖论,让训子循环无穷匮也。
训子循环
不仅如此,有关饭桌上的大量规矩,都被这些视频所浓缩演绎。如果小辈不小心将筷子竖叉在饭碗中,或是在客人尚未离开时收起碗筷,以及吃饭时一边抖着腿一边吧唧嘴,都算是触犯了不可饶恕之失德罪,结局自然是躲不过老者的飞来横肘,翻腾在半空中潇洒退场。
当然,视频的主题也不仅仅止于饭桌上的推杯换盏,饭桌之外的规矩也比比皆是——如果走在黑灯瞎火的马路上,看到两位正在下棋的老者,请千万不要上前打扰,更不要对老者们的棋局指指点点,甚至动手动脚。否则,您就会落得和小辈一样的下场,被一套组合肘得七荤八素。
还有人将视频中的规矩“正月剃头死舅舅”彻底解构一番,如果剪头发会导致舅舅的不幸,那么去发廊美发就等于为舅舅化了个妆。同理,去发廊做了个烫发就等于让舅舅被掰弯了。
就算是最熟稔习俗的南方人,也会不小心绊倒在视频里浩如烟海的规则中,从而被埋伏多时的老登来上一个肘击套餐。就拿我们最熟悉的酒桌场景说起,从敬酒到添酒处处充满着学问:首先,添酒时要从客人的右侧添加,且不能反手添酒。其次,添加的酒量也有所要求,添太满就是逐客,添太少则是吝啬。然后,敬酒时不能用左手,必须双手呈上酒杯。
甚至还有拿筷子就必须放下汤勺的规则
而如果深入挖掘这些视频的来源,会发现它们大都出自一位名为“郭大侠”的博主,于2023年发布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系列视频。这些视频系列的播放量平均都在十几万上下波动,而最近却有人将这些视频收集起来,拼凑出老者肘击的纯享合订版,不过数日就在数据上远远超过了视频的原主人。
但这些掐头去尾的合订版,基本上早已没有了详细的规矩阐述,仅仅保留了老者肘击他人的镜头,至于究竟违反了哪些规矩,则需要观众自行从小辈的行为中摸索总结。于是从这些视频中,人们摸索出几条关于老者的肘击规则怪谈,用笼统的规则概述视频中的高危行为,老者也因此得名“饭桌肘击王”。
实际上,在这些肘击视频火起来后,也有不少跟风模仿的拍摄者,将视频中的规矩搬到了现代的舞台。而以抽象肘击出圈的视频系列,在二创的传播中自然也会被人添油加醋。此时的规矩愈发抽象,已经到了正常人完全无法触发的地步——毕竟,谁都不会将袜子拿来猛搓脚底板,并在室友吃泡面时精准地丢入他们的碗中。
抖音博主@不喝酒
鉴于规则怪谈极高的兼容性,不少玩家也将游戏中约定俗成的规矩,融入了这些肘击视频的二创中。
而对这样的肘击规则怪谈,有人乐在其中,表示就是喜欢看到有人被肘击的“暴力”画面,至于视频中小辈所违反的传统规矩,对他们来说就像成人影片中的剧情叙述,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管你这那的肘就完了
也有人认为,这些视频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和抽象肘击结合起来,更容易让观众记住这些待人接客的处世之道,因而才能更好地传播传统道德礼仪。你也知道,在这个时代没有采取弹幕最多的打法,就没有资格登上流量的舞台。
你很难在如今的环境中看到一边倒的讨论态度,对肘击怪谈来说也是如此,视频中的某些规则在部分人看来早已跟不上时代。
归根结底,郭大侠的肘击系列视频之所以能爆火,无非是因为其将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和版本答案“抽象”结合在了一起,结合郭大侠拳拳到肉的武术功底,营造出一种令人上头的荒诞感。而随着前阵子规则怪谈的流行,让这些肘击系列视频再一次被网友挖掘了出来。
前阵子大火的规则怪谈
如果翻阅郭大侠在此前所拍摄的视频,会发现在走入抽象赛道后,他的视频点赞量实现了大幅度的上涨——换句话说,这又是一次辛苦创作无人问,一朝抽象天下知的事例证明。
但这很难解释为什么时隔两年,这些肘击系列视频能够再次翻红。以往的抽象短视频,往往通过各种抽象符号和形象来刺激观众的观看欲望,并为了吸引流量在某个方向升级加码,将观众的审丑猎奇欲望转化为橱窗中一件又一件的商品,而批量的复制模仿又让这种毫无内核的夸张内容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但它们往往不会留存很长时间,很快就会被喜新厌旧的趋势所抛弃。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向前回顾,你会发现互联网向来如此,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一阵名为抽象的浪潮,将旧的东西冲刷干净,放在你的面前,仿佛它从来都未曾出现过一般。这是因为在网友的解构下,无论是怎样古老的视频,都会因抽象的视角而重新焕发生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用来形容阅读理解因人而异的谚语,或许放在抽象这一领域同样适用。只要你是一位浸淫抽象领域多年的互联网冲浪大师,那现在提到《洛洛历险记》,你可能会想到科比和闪电旋风劈;提到《豌豆笑传》,你可能会想到电棍踩踩背和动物园文化;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你可能会想到沸羊羊和阿里嘎多美羊羊桑。然而,在解构的大手挥向它们之前,它们的含义并没有如今这般复杂。
这是因为,抽象对事件的解构往往具有滞后性,当肘击不再单纯代表一种动作,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抽象符号,人们就会从记忆中翻阅匹配抽象符号的创作内容,并通过解构的视角重新赋予其活力。这样一来,肘击规则怪谈的翻红也就不奇怪了。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爆炸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接受的程度,于是由算法推荐为主导的信息分发机制,让我们囿于媒介所编织的同质化信息无法自拔,从而形成信息茧房。但除开媒介和算法外,时下流行的抽象趋势,与观众的点击、转发和二创脱不开干系,这又构筑了另外一层“抽象”茧房。从这一层面来看,不是媒介让观众被迫接受抽象,而是观众主动选择拥抱了抽象。
唉,抽象,唉,肘击
唯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用现在的视角解构过去内容从而达到抽象狂欢的事件,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