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擎天柱和威震天在胡佛大坝上掏出能量武器对打,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在这期间,我们经历了“86大电影”的经典、“超能勇士”的开拓、“领袖之证”的传承,以及极大开拓了“变形金刚”这个IP受众的“真人世”电影系列。
在提到“变形金刚”40周年的时候,这些IP历史上的光辉时刻,总会在“变迷”们的脑子里闪起走马灯,并令把热情奉献给了这个IP的“变迷”们感到一阵自豪。
但在热情冷却了一些后,“真人世”电影系列既潦草又充满了“腰斩”气息的收尾与重启后反响平平的新电影宇宙,也同样会一拥而上,在“变迷”的脑海里圈上一块地,并建设起名为“差劲回忆”的堡垒。再加上孩之宝这几年在玩具方面越来越肆无忌惮的空洞偷胶,以及频频出现的“车包人”一趴变形敷衍设计,即使是最为铁杆的“变形金刚”粉丝,也应该不会再抱有对“翻身仗”一类的期望。
“变形金刚”这个IP在孩之宝手里,好不了,也死不了——这样的现状,对“变迷”们来说就已经算是可以了。
图源:B站UP主@苟校长想要你的关注
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对在“变形金刚”40周年之际应运而生的动画电影《变形金刚:起源》,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期待。更何况,宣传片中的它从剧情走向到人物性格,似乎都对上了这几年人们越来越无法忍受的“好莱坞三段式套路”。认真讲起来,这部《变形金刚:起源》唯一具有新的吸引力的地方,也就只有宣传中反复被提及的“锤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和“寡姐”斯嘉丽·约翰逊的配音了。
这俩人的名号是很响。但对一部动画电影来说,配音演员是谁,实在是个不关键的要素。如果这就是《变形金刚:起源》里最值得被拿出来宣传的要素,那它似乎大概率是个烂片。
但退一步讲,即使它真的烂了,我作为“变迷”也是一定要看的——《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都经历过了不是?更何况,这次的《变形金刚:起源》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剧情完全放在了衰落前的赛博坦星球,人类故事的含量为零,怎么样也不会比《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的观感更差吧?
毕竟我们跑到电影院里,主要想看的还是擎天柱大哥在银幕上从车变成人,再从人变成车。《变形金刚:起源》的动画体裁,不仅减少了以真人演员为主的“省成本环节”,也减少了为让这些环节的出现而显得合理的人类剧情线。
这样一来,《变形金刚:起源》确实是有了一些它的院线前辈们所都不具有的优势。
不过,提到了《变形金刚:起源》动画体裁的优点,也就不得不提到它在上映前夕因此而产生的争议——具体而言,就是“动画人物造型显得廉价”和“人物脸部看起来有‘恐怖谷效应’”这两点。
关于“恐怖谷效应”的问题,我个人其实并不赞同这个说法。毕竟追溯到40年前,最早的“G1”动画就是采取了机器人长人脸的形式,来表达赛博坦人们的喜怒哀乐(声波这种扑克脸,以及震荡波这种没长脸的角色除外)。在此之后,系列首次3D化的“超能勇士”也同样延续了这一形式。
诚然,《变形金刚:起源》为了更精细地表达人物的面部表情,柔化了角色面部的一些线条,这也是一些人眼中“恐怖谷效应”的来源。但总体来讲,《变形金刚:起源》的角色面部造型,依然是对“G1”以来形成的动画风格的忠实延续。如果你是“真人世”开始的“变形金刚”观众,或许会对这一点有点不适应,但“恐怖谷效应”终究还是言过了。
而至于人物造型是否廉价的问题……与真人版电影相比,《变形金刚:起源》的人物造型在内部变形结构的体现上确实做了不少的删减。但与此同时,从抛光过的赛博坦上层阶级与粗粝的矿工们的对比,到奥利安一行人初次踏上地面后眼睛瞳孔的大小变化(或者说光学感应器的变焦),《变形金刚:起源》也并没有吝惜在表现机械生命体时该有的细节刻画。
更何况,在“不需要适应真人画风”和“较为简洁的人物造型设计”两重BUFF的加持下,《变形金刚:起源》这次有了充足的资源,把曾经在《大黄蜂》开头三分钟里的那些赛博坦星奇观,给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实际上,这也是“变形金刚”的忠实观众所最为在意的部分——从千斤顶、大汉等博派众人,到只在一处镜头里露过脸的声波和震荡波,孩之宝官方在SS系列玩具产品线里,不断地推出《大黄蜂》电影开头昙花一现的赛博坦星形态角色玩具,正是吃准了其有人追捧、有利可图。为此,他们甚至把只存在于设计稿中的《大黄蜂》版威震天都搬了上来。
而现在,《变形金刚:起源》拿出了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用纯粹的CG在银幕上为观众勾勒出了“铁堡”的城市风貌,还大肆描绘了赛博坦星人们充分利用自身变形能力而形成的独特战斗方式。
而且,在影片的流程中,《变形金刚:起源》令粉丝狂喜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偶尔出现在矿工宿舍中,还未获得变形齿轮的“方舟十八勇士”们;比如,在飞行背包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合理的“G1”角色凭空飞行动作;还有“锤哥”故意压低嗓子说出的那句的“Transform and Roll out”……当这些经典场景以一种跨越了时空的形式出现在面前,坐在影院位置上的人,也就又变回了曾经那个对着变形场景两眼放光的孩子。
从这个角度来讲,《变形金刚:起源》不仅配得上“40周年纪念”的名头,说它是最好的一部“变形金刚”电影,也是不为过的。
当然,如果把粉丝滤镜给去掉的话,《变形金刚:起源》的种种闪光点,也多少是会暗淡上那么几分。“变形金刚”毕竟是个以玩具收入占最大头的IP系列,孩之宝的这份“市侩气”,也难免渗进了《变形金刚:起源》的整体内容中。
举例来说,在选角方面,《变形金刚:起源》的商业化气息是非常浓厚的——电影需要擎天柱和威震天在银幕上打一仗,于是他们理所应当地占据了四人团队中的两个名额;需要有一个插科打诨的配角,于是迈克尔·贝经营了数年的大黄蜂形象,就成为了团队的第三人;最后还需要一些点缀,于是“G1”故事中奥利安派克斯的女友艾丽塔就这样被启用了。与“86大电影”中通天晓和热破两支队伍双线并进的模式相比,《变形金刚:起源》在角色选择上确实是显得要更为死板一些。
而在剧情方面,除了奥利安派克斯等人的个人成长外,《变形金刚:起源》的剧情还涉及了一些与赛博坦星的社会冲突有关的内容。尽管这让《变形金刚:起源》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宣传片展露出来的那种“青少年成长”的无聊剧情,但受限于电影本身的篇幅,关于狂博两派领袖的理念冲突,最终也只能浅尝辄止,并外化为威震天突如其来的黑化和擎天柱机械降神式的进化,以及两者之间在物理层面的“最终决战”。考虑到IDW漫画珠玉在前,在冷静下来之后,《变形金刚:起源》的剧情也多少给我带来了一点“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和遗憾。
但话又说回来,我走进电影院去看“变形金刚”,本来也不是为了追寻剧情深度和思辨的。倒不如说,威震天本来就应该在胸口烙上狂派的标记、擎天柱本来就应该双手拉开领导模块。为了这个结果,即使过程稍微机械一点稍微突兀一点,也无所谓。
所以,对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来说,这个过程是最坏的部分;而对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来说,这个结果是最好的部分;这一过程和结果的相加,构成了《变形金刚:起源》独特的核心。至于孰优孰劣,终究是见仁见智,全看你愿不愿意主动地投身进这场已经编织了四十年之久的赛博坦星大梦中去。
至于我?我觉得《变形金刚:起源》很好,好就好在它从内到外地回到了“G1”的路子上去。如果你对我的名字有点印象的话,你会发现从奥特曼到高达再到变形金刚,我一直在相关的评论中强调“不改就是好改”。而事实也已经证明了,这几年口碑不错的这类“宅男文娱”作品,无论是《布莱泽奥特曼》,还是《机动战士高达SEED FREEDOM》,无一例外的都是“旧瓶装新酒”。
或许,这些“宅男文娱”初创时的六七十年代,就是它们的轴心时代。而在续集这方面,就像一个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不该忘掉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一样,今天的“宅男文娱”也同样不应该忘掉最早时让它成功的某个东西。而这一点,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宅男文娱”界的雅斯贝尔斯来特意申明。只要你真正是这个作品的观众,你就能悟到。
说起来,编辑部里同样是爆米花电影爱好者的ROOT老师,一直在他看完了“漫威电影宇宙”的又一力作后强调“这个救不了漫威”“那个救不了漫威”,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漫威丢失了最早的也是最能抓人的那个东西。至于这个东西是什么,又该如何运用到新篇当中去,编剧应该比我们更清楚。而且,这本来也不是观众的责任。观众只应该做一件事,就是“看了之后很爽”。这才是大IP肩扛的责任。
这么说可能有点刻薄,但我们每年花钱供养它的目的并不是收获一部新的垃圾,不是吗?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