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下午,“人民网评”的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了一篇评论,将“鸡你太美”“giao”“老六”等网络流行语批评为“恶俗烂梗”,并认为其所传达的不良信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倡大家在接下来的网络生活中“反对烂梗”“共造清朗网络环境”。
这篇评论,是针对同日早些时候一条名为“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的热搜的回应,指出的是互联网文化深入生活后,身为互联网文化主体的成年人们很少关注到的一个现象。
理所应当的,这篇回应也很快成了另一条热搜,并登顶了热搜榜单。
“梗”的使用对我们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本质上这确实是互联网文化的一个有趣延伸,它们根植于互联网,也高度浓缩着互联网中的所有事物。所以,生活在互联网中的我们,并不会去过多在意“梗”的使用。
一方面,站在客观的角度,“梗”的诞生可能伴随着善意与恶意,但随着“梗”被泛滥地使用,它们中的大多数会更趋向于成为一个中性的、适配更多语言场景的东西,成为大家在群体中获得亲切感的嬉笑怒骂的一部分。就像“鸡你太美”,就像我们此前写过的“鼠鼠文学”在小红书的再生一样。
另一方面,无论我们对它们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我们都很清晰地知道这些“梗”都像潮起潮落的互联网文化一样,在一定的周期内快速地兴衰着。好的、坏的,都会在一段时间后迅速消弭在互联网的角落里,在我们使用的语言中不留下任何痕迹。
现在说这句的人,一定是个穿越者
但这些共同认知成立的前提,是我们作为一个具备完整语言能力的“成年人”,拥有足够的分辨能力,能够区分语言的使用场景,也能够理解什么叫“好好说话”。
可这些对语言体系尚在搭建的“未成年人”来说,却未必如此——“满口烂梗”反映的正是互联网文化对未成年人语言能力的破坏。
我们不是第一天知道未成年人们拥有一套彼此沟通的“密码”,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语言将他们与我们这些“老人家”区分开来。在我们这一代的成长期,就有着一套我从小到大都看不懂的“火星文”。
看到这记得打开你的QQ空间把这些东西删掉
在前几年,未成年人中间也流行着一套用emoji,各国语言混合缩写等等神秘要素拼凑起来的生造语言。
说实话我也看不懂
但无论是“火星文”还是缩写,都是未成年人们所使用的一个封闭语言系统,它们的存在的意义就是构建一道“壁垒”。随着他们逐渐成长,超出了这道“壁垒”所圈出的范围,他们也会逐渐抛弃这套语言体系。
而“鸡你太美”“giao”“老六”这些“梗”与那些“语言”,并不一样。因为,它们本身便来自“成人世界”,与成年人熟知的语言形成了对接,无论他们成长到哪个阶段,这套语言体系都有使用的空间,它们对未成年人的语言体系带来的影响会更加深远,甚至侵入到日常生活的语言使用中。
正常情况下,这些梗不应当代替未成年人之间的“密码”,成为他们使用的语言——因为“代沟”的存在,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与我们关注的事物未必一致。“小孩满口烂梗”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当是有一样东西打穿了代际之间的壁垒,成为了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观察“人民网评”文章中所提及的那些“梗”,除了“鸡你太美”这个明显来自B站的“梗”外,诸如“老六”“报Giao”“想你的腿亲你的嘴”等梗,显然都出自各大短视频平台。
据“QuestMobile”2021年中的统计数据显示,B站1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为18.88%,相对应的,最大短视频平台抖音的数据则为9.1%。虽然看似短视频平台的未成年人用户占比更小,但考虑到抖音2021年日活数据已经突破6亿大关,而B站的日活则只有八千多万,所以在未成年人用户规模上,短视频平台是要远超B站的。
而从人民网评的文章,以及下方的评论区中,我们也能看到大家对这些“梗”的来源,普遍认知都是短视频。
短视频的特点与优点都相当清晰,就是“短平快”,文字、图像、音乐等等信息都浓缩在一个短短的影片中,简直是球探足球比分之神眷顾下诞生的产物,无论是在传播性还是趣味性方面,它都有着无限的潜力。
所以,虽然有不少人厌恶短视频中泥沙俱下的庞杂信息,但它这种全民皆可参与制作与传播的媒介形式,已经注定了它在民众领域大行其道。从“抖音”诞生那天开始,短视频的规模便一发不可收拾。
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状况》的记录,截止至2020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是9.89亿人,覆盖率达到70.4%。
而据“前瞻经济学人”推出的《2022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全景图谱》的统计,在2020年,国内短视频产业的整体产值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而短视频的用户也达到了8.73亿人,相当于全网民数量的88%左右,覆盖面非常广,也因此证明了短视频已经足以称得上是个“全民球探足球比分”。
图源:微博@前瞻经济学人APP,《2022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全景图谱》
在短视频超高的网民覆盖率下,同为互联网使用者的未成年人,自然是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短视频的。
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的记录,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者的规模达到1.91亿人,网络普及率达96.8%。
在这1.91亿人的未成年网民中,日常观看短视频的比率为47.6%,是所有球探足球比分活动中除了“游戏”外最高的项目。虽然相较于2020年的49.3%有所降低,但也有接近一亿人的规模。
“网上学习”之所以最高,应当是特殊时期的“网课”需求所致
可以说,短视频已经是这一代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与成年人们共同身处在同一个“短视频”环境中,所有成年人了解到的“梗”,都同样对未成年人们开放。
作为一个发展速度极快,规模又极为庞大的信息传播渠道,短视频中对未成年人来说不那么“健康”的信息是必然出现的。而极高的使用率,自然不可避免这些信息对未成年人带来影响。所以,在2021年《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这个号称“史上最严游戏防沉迷政策”出台时,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政策应当将“短视频”也纳入监管范围。
事实上,为了应对“刚出游戏,又入短视频”的窘况,从2019年开始,国家网信办就已经勒令国内53家主要的视频与直播平台上架了“青少年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用户看到的视频内容会经过筛选,且使用时长与使用时间都会得到限制。
得自己主动去开
但可惜的是,“青少年模式”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除了“青少年模式”需要用户主动去开启这一尴尬情况外,尚未像游戏一样全面接入“防沉迷身份认证系统”的各大视频平台,其极低的注册门槛也让未成年人能够轻松绕过身份审核,获得所有不经筛选的视频信息。
而就算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履行好职责,帮孩子开启了“青少年模式”,也定期观察孩子在短视频上收看的内容,也很难避免未成年人看到劣质的短视频。
因为在短视频平台野蛮生长的当下,这一媒介已经无孔不入地侵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现在,几乎是稍有些规模的软件,都在运营着自家的短视频业务,避开了“抖音”“快手”上的短视频,未成年人还能在“淘宝”上、“微信”上、“网易云音乐”上,甚至“有道词典”上看“成人级别的短视频”。
图源:微博@Oran猪
短视频的火热让这个产业在短短几年内有着非常夸张的成长。在2020年,我国的MCN公司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8000家,这些MCN公司旗下培养的短视频主播与博主可谓不计其数。而他们出产的短视频,也几乎没有做任何区分地投入到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软件中。
经过数年的成长,当下的短视频市场已经越发趋向“零和博弈”,但你仍然能看到几乎所有手机软件都在前赴后继地投入到“社交”这个领域。如此,短视频这种最有力的“社交武器”,就会极为自然地出现在任何平台中。
图源:微博@前瞻经济学人APP,《2022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全景图谱》
对未成年人来说,这些短视频都是防不胜防的,因为其本就是畸形生态下的产物,在厂商不计代价地想要扩张用户群啃下这块蛋糕的时候,不会顾及到非目标群体的未成年人们。
如果未成年人具备相应的判断力,能够有意识地筛选信息,那么这种情况未必需要过多担心。但我们都知道,对这个涵盖了三岁到十八岁的年龄段来说,自制力和判断力确实是个很空虚的东西。
而如果想要遏制这种现象,除了像“人民网评”那样的倡议外,必须还要有更为有效的监管。
2月2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曾召开过一次会议,会议讨论的内容为“加强短视频管理”“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等工作。
结合前两天的“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人民网评鸡你太美是恶俗烂梗”两条热搜,对标游戏领域的“短视频防沉迷”政策或许已经在讨论当中。
我们时常在对待未成年人的问题上忽略了一个信息,即人的成长并不是一个跳跃式的过程,一个未成年人在他成长为人的过程中,并不会在一个关键节点突然心智大变,他如何面对社会与世界,每一个部分都与这个世界告诉他的内容息息相关。
互联网以混沌为乐,这是它很有魅力的地方,但这份魅力显然不适合所有人。
今年过年回家,在与亲戚朋友们的高强度社交中我遇到了一件事,可能有个阿姨听说了我是“干媒体的”,便请我给她儿子辅导作业。她儿子跟我说他语文和数学特别差,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骂。当我给他的数学卷子上打上一堆红色的叉时,他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他的语文老师为什么总是骂他。
他说,这下芭比Q了。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