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乱世出英雄,三国更是被人们认为是最英杰辈出的一代。曹魏、蜀汉、东吴能在各大势力中脱颖而出,正是他们吸纳并收服了许多优秀谋臣、猛将与豪杰。
然而,为什么在三国后期,这堆猛人中间会出现一个“司马”一族呢?
某种程度上,这个结果是一个意外。从当时的天下局势来说,魏国曹家势力众大,司马懿是完全没有机会的。
曹操显然也不担心这一点,对司马懿委以重任,还让曹丕多多重用司马懿。可曹操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基因好像有点不太给力。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享年六十六岁,曹丕成为第一继承人。随后曹丕逼迫刘协让位,正式取代了汉王朝,继续重用司马懿。然而曹丕在位才六年,就病死,享年四十。后魏明帝曹叡继位,在位十三年,病死,享年三十六。
不过,曹叡倒是非常忌惮司马懿,全力支持宗室曹爽来抗衡司马懿,让司马懿备受排挤。但曹叡在位期间,与司马懿干了一件大事的,那就是平定了辽东之战。
起因是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试图投靠东吴,若是成功就能与东吴对曹魏形成合击之势,曹叡便派司马懿出兵辽东。
公孙渊派大将卑衍守在辽东重镇辽隧,然而司马懿根本没理卑衍军,而是打出大旗,做出假装要从辽河下游渡河的假象,实则是从上游绕过辽隧,直奔辽东首府襄平。卑衍怕襄平有失,赶紧放弃辽隧前去救援。而这正中了司马懿的计策,他埋伏在卑衍的必经之地,三战三捷,全灭卑衍军后直驱襄平城下。
即使出现了雨情,司马懿还是坚持雨中围城一个多月,斩首了劝其转移的将领。雨停后,司马懿立马大兴土木,挖地道、架云梯、造箭塔,公孙渊只能从城南突围,被司马懿截杀后破城,用时不到一年。
这一战太过效率,不仅是平定了辽东边患,更是挫败了东吴试图夹击曹魏的计划。而最大收获是让魏国收复了大量的领土,要知道辽东地属幽州,包括了11个郡国,还都是粮食主产区,魏国的国力大涨。
此战后,曹叡便英年早逝,第三任曹魏皇帝曹芳八岁便被迫继位,自然成了一个傀儡皇帝。司马懿与曹爽开始了多年的政权斗争,于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及其亲信陪同幼帝曹芳到高平陵祭祖之时发动政变,成为魏国实权第一人。
不过比较尴尬的是,司马懿这时已经是七十古来稀的老人了,距离史书记载的逝世,就差三年。
不过,司马懿也不寂寞,就在其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252年,孙权也撒手人寰,而其辅政大臣诸葛恪(诸葛亮的侄子)在孙亮即位初期,决定重新修缮东兴堤,并在其左右铸造两个城坞。
东兴堤位于濡须水上,是过去孙权从合肥北伐的战略要地。曹魏不能容忍这一行为,并认为孙权去世有可乘之机。
于是,曹魏决定攻打东吴,首要目的就是拔除城坞,破坏东兴堤。计划很简单,先派出两支军队由王昶进攻江陵,毌丘俭进攻武昌,阻挡东吴援军,再由司马昭率领7万精锐,进攻东兴堤。
可惜,曹魏犯了一个所有军人都会犯的错误“轻敌”,让这一战变成了诸葛恪最辉煌的一战。
诸葛恪只有四万兵力,他先让留赞、吕据、唐咨、丁奉率领部队作为前锋,进攻东兴堤上的曹魏军队。其中丁奉担心曹魏占据有利地形,于是让自己麾下的三千军队轻装上阵,只戴头盔、短刀和盾牌,只为更快达到东兴堤。
而当丁奉登上东兴堤时,曹魏部队还在饮酒作乐,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只能溃逃。与此同时,朱异已经率一支水军在敌后破坏了浮桥,曹魏军都不善水性,前后围堵一下,折损数万。东兴堤主力大败,进攻江陵和武昌的王昶、毌丘俭也只能撤兵回魏。
可吴国刚势头大好,次年诸葛恪就捅了娄子,领兵二十万入淮南,包围合肥新城,打算一举破城。但被司马师看穿了,刻意拖延不正面交战,在攻城数月后,诸葛恪无力再战。司马师便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会合,要断诸葛恪的退路。诸葛恪只能撤军大败,回江东后威严扫地,之后孙峻在夺权,诸葛恪被杀。
此外,诸葛恪围攻新城的时候,姜维也曾出兵围攻南安支援,但是不久后便粮尽退军。这也是蜀国打仗的常态,其西南地区多为山地或者盆地,不仅耕种面积少,而且山路粮食运输也麻烦,往往仗还没输,粮先没了。
而魏国地处长江以北,多为平原,统治的黄河流域地大物博,资源雄厚。最关键的是,当时魏国至少有了上千万的人口,而蜀国最多才400万,是蜀国3倍有余。
不过,司马家在掌控实权的过程中,朝廷内部也是矛盾重重。特别是淮南,由于是处于曹魏对抗东吴的前沿,其镇守的将军往往手握重兵,权力极大,因此先后发生三次兵变,被称为淮南三叛。
第一次是司马懿时期,在“高平陵之变”两年后,王凌对司马懿篡权非常不满,决定废曹芳,偷偷领军带曹彪到许昌登基,但被人告密,被司马懿拦截征讨。第二次是东兴之战后,毌丘俭文钦起兵称受太后诏书讨伐司马师,认为东兴之败是司马师的失职,被司马师率十万兵平推。次年诸葛诞发起第三叛反于寿春,司马师出兵后,诸葛诞兵败被杀。
这三次叛乱,可以说是消耗了曹魏势力对司马家最后的反抗力量。自此,司马家彻底变成了魏国真正的掌权人。
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定全力伐蜀,派邓艾、诸葛绪领兵三万,钟会领十万人马,三路南下攻蜀。
在此之前,姜维已经多次出蜀北伐,战绩非常不错,胜多败少。但面对三路夹攻,姜维只能退守剑阁,利用剑门关的天险,顶住了数万的魏军。同时刘禅向吴国求援,其派出丁封、孙异前来救蜀。
然而坚守剑阁的姜维,没有想到的是与其北伐对峙多年的邓艾提出了从阴平小道绕去涪城,若是姜维不救援,涪城后面就是成都。倒不是姜维大意,而是这条小道根本就不能算路,不仅人迹罕见,而且全是险峰峭壁。邓艾硬是一路凿山开路,玩了命行军七百里才走了出来。
不过,姜维更没想到的是涪城守将马邈见到魏军就不战而降,刘禅派诸葛瞻出击大败,等邓艾行到成都时,刘禅已经开城等着降魏了。
等姜维收到成都已降魏消息的时候,他还在剑阁抵抗钟会大军,但已回天乏术。而蜀汉的灭亡,也正式拉开了三国归晋的序幕。
人们常说后三国时代人才凋零,但其实并非如此。只是相比前三国,后三国的局势更稳定,因此人才发挥的空间确实较小,但其政治斗争与战役的惨烈程度是不输前三国的,甚至规模更大一些。
比如诸葛恪率领的东兴之战,丁奉的神速快攻,对魏国造成数万的伤亡,其惨烈程度直接改变曹魏的丧礼制度,看似简单的胜利,却是其才智与胆气双全才敢制定的谋划。而面对如此大败,司马师也展现了其优秀的政治水平,当时司马家对魏国掌控还不牢固,面对朝臣指责要求其参战武将罢官降职,司马师主动揽全责,并只削了其弟司马昭一人的爵位,而其他武将则免责无事。
此外,后三国时代的淮南三叛,更是整个三国时期规模最宏大的一场战役:司马昭督军二十六万征讨,诸葛诞的淮南军也接近二十万,东吴援军达到十万有余,三方总兵力超过五十万,鏖战了整整十个月,其中大小交锋不胜枚举,对双方的领将才能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还有姜维多次北伐,收胡王、败郭淮、斩徐志,在弱势情况下还是胜多败少,战绩比诸葛亮北伐战绩还好。而在遭遇邓艾后,才开始连败,但若不论国力,两人单论战力与谋略胜负犹未可知,但都绝对称得上顶级良将。
说到后三国时期的武将们,就不得不提最近《率土之滨》,其周年大版本【无界】中,引入了全新的“晋”国势力,如王元姬、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而他们的战法,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像司马昭,其政策“慑贼以威”,能令势力获得劝降计略,消耗政令出征目标地块,还能降低敌方武将士气,与其镇压诸葛诞淮南叛逃的经历不谋而合。而其战法“怀德畏威”,是先率领友军发动一次随机攻击,再结合后续自身发动群体攻击,若被击目标一致则使其陷入混乱,也是参考了其常用分兵合围的战术典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为司马师死后,西晋的实权第一人,司马昭总是被人们当成了一个狼子野心的奸臣,而忽略其军事才能。而《率土之滨》正是试图改变这一点,才以“晋”为开口,将一个更真实的司马昭,以及一个更真实、全面的三国时代呈现给玩家。
当然,除了“晋”之外,《率土之滨》还加入一些后三国时期的老面孔,比如诸葛恪、姜维、邓艾,并通过重做主战法的方式,使其成长为了未来的样子。
如姜维的战法改为了“列营守险”,不仅提升全体四围还能赋予全军规避状态,文臣政策“武侯遗志”则是能担任主城、分城或戍城参军,令该城邑视野增加二,同时城区耐久上限提高300,如此顽强的肉盾辅助与战略防守能力,活脱脱就是镇守蜀中抗魏多年的蜀汉大将军。
而无论是司马昭还是姜维,其实只是无界新版本的一部分,其最值得注意的是《率土之滨》以历史人物为串联,将后三国新时代的面貌带了出来,而在三国题材日渐萎靡的当下,或许这样变化正是最适宜的,也是最合适的。
同时,在《率土之滨》的年度大版本“无界”中,主界面双指收缩就可进入全新可视化的战略地图模式,土地归属、城池设施、天气效果、敌我分布与战场态势等重要信息一览无遗,让玩家可以更好了解与掌控战略形势,并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战略谋划。
正所谓不破不立,无界还推出了全新的士气系统,进一步丰富了玩家的战斗体验,而全新的“晋”国武将也必然会发展成一个非常全能的新势力,加上其新登场的后三国武将,势必会影响未来游戏中的格局。
可以说,无界新版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感、新玩法、新套路,而是随着机制革新、新势力武将、玩家的不断开发中,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三国时代。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