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酒歌
2022-04-02
不知不觉间,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社交媒体上火起来了。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这些看似文绉绉,却又形如白话文的句子,被冠上了林黛玉的名头,成为新一轮互联网梗文化的代表。时至今日,微博上仅仅有关“林黛玉发疯文学”的讨论,就已经超过了1.3亿。
对《红楼梦》有所了解的观众,想必一眼就能看出来,所谓的“林黛玉发疯文学”,模仿的正是87版《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说话风格。必须承认,《红楼梦》原著里,林黛玉便十分善于用言语怼人,是出了名的“林怼怼”。如今,乘着互联网梗文化的东风,“林黛玉体”迎来了一波狂欢。
在解构“林黛玉发疯文学”之前,首先我们要来聊一聊什么是发疯文学。发疯文学和去年流行的废话文学很像,本身并不会输出太多有意义的内容。但和“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文学相比,发疯文学所蕴含的情感,明显更为激烈。如果说废话文学是一种委婉的嘲讽,那么发疯文学则是非常明显的阴阳怪气。这份阴阳怪气中,还带着几分癫狂。
据说,有网友在实际生活中,还真依靠发疯文学,取得了不错的网络对线效果,无论是催客服尽快发货,还是解决交易纠纷,发疯文学都比“好好说话”要管用。
就在发疯文学走红之后,天才的网友们,神奇地发现了发疯文学与林黛玉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于是,大量林黛玉的经典台词,开始被提炼出来形成语录,并被众多网友争相使用。有意思的是,这些语录似乎格外讨年轻人的喜欢,诸如“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成为众多网友,用来社交的万能句子。
图源:微博博主“当红炸子鸡小陈”
和发疯文学相比,林黛玉发疯文学颇有一种赵本山改良后的二人转的气质。如果说之前的发疯文学因为过于粗鄙,难登大雅之堂,那么在经过一轮林黛玉化之后,这种网络文体,逐渐地变得适应各种网络社交场合。同时,文学性也有了明显提升,似乎话说出来,就自带了一股林黛玉怼人的风采。
回顾过往,不难发现,每当有一种网络文体火起来后,便会有大量网友加入其中,进而催生出更多的网络流行梗,林黛玉发疯文学也是如此。当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只是引用林黛玉的台词,“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这种带有强烈林黛玉风格的句子,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模仿的本质,是对被模仿对象特点的夸张化二度创作。因此,不难发现,一旦离开了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这些语句便会显得十分蹩脚。但正是因为林黛玉的存在,林黛玉发疯文学,取得了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在这期间,林黛玉发疯文学还衍生出了男生版,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
同时,得益于87版《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力,人们用电视剧中的林黛玉形象,把林黛玉发疯文学制作成更加适合互联网传播的短视频,进一步加速了这一流行梗的传播。最终,这股风潮席卷全网,形成了如今林黛玉发疯文学的盛况。
图源:抖音
实际上,互联网对经典名著的二次解读由来已久。除了《红楼梦》之外,《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曾引发过互联网狂欢。
早在中国鬼畜文化开始萌芽的时代,94版《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与王朗两名角色,就已经开始被进行大量二次创作,并引领了当时的鬼畜风潮。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诸葛亮习惯性被网友们调侃为“诸葛村夫”,他阵前骂死王朗、空城计吓走司马懿等典故,被网友们拿来改编,做成新的搞笑视频,产生了过去所不曾有过的球探足球比分效果。他的经典台词“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流行至今。
B站UP主“伊丽莎白鼠”创作的早期鬼畜
网友们对《三国演义》的二次创作从未停止,同样是在近期流行起来的“卧龙凤雏”梗,便是又一杰作。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三国演义》中,有“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评价,原是用来指代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在某些互联网语境下,“卧龙凤雏”则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意义,成了一种另类的讽刺。
这种反讽用法,并不只是局限于网络。电影《西虹市首富》中,也曾经用“卧龙凤雏”,来讽刺能力低下的人。
而86版《西游记》被网友们玩坏的原因,要更为复杂一些。
86版《西游记》本身十分经典,围绕这部作品产生的争议,主要源自“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这句话。
这句话,是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录制《人物对话间》时的语录,他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客观而言,“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的确值得探讨,但在现实生活中,六小龄童却没有做到言行合一。
2017年,在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的葬礼上,六小龄童却宣传起了自己和美国筹划合拍的《西游记》题材电影《敢问路在何方》,这一行为,惹恼了不少网友。加上他过往所发表的一些言论,包括对其他版本孙悟空的贬低,进而引发了网友的逆反。“中美合拍,文体两开花”迅速成了流行梗,六小龄童在年轻网友中的形象跌到谷底,六学就此诞生。
围绕86版《西游记》产生的另外一次经典二创,来自于B站UP主“倒悬的橘子”创作的鬼畜视频《大唐Gang》。这部视频刚一发布,就得到了网友们的喜爱,播放量迅速突破1000万。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大唐Gang》最火爆的时候,作者却对原版视频内的歌词进行了修改,重新上传。以至于,真正的原版视频,他本人反而无法发布,只能由别的好心UP主进行补档。
而这,便引出了人们的一种担忧:这些对经典名著的网络二次创作,正在毁掉名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倒悬的橘子修改自己的作品,背后可能有着某些力量的干预。
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后,同样抱有这种担忧的人越来越多。“林黛玉体会毁掉红楼梦吗”,引发了大量网友讨论。
有人担心,林黛玉发疯文学可能会消耗掉大众对经典名著的喜爱,进而引发抵触心理。有人担心,这种矫揉造作的句式,影响了汉语的正常发展,甚至丧失了语言的内涵。也有人担心,在这些网络狂欢的影响下,人们会对经典名著产生错误的认知。事实上,林黛玉发疯文学的确已经引发了部分网友的抵触。
但如果给林黛玉发疯文学扣上一顶毁掉《红楼梦》的帽子,却着实有些小题大做了。知名红学专家夏晓宁,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经典能流传百年的,都没有那么脆弱。”这句话,有着充足的现实依据。
和《红楼梦》相比,《三国演义》被互联网二次创作的力度大得多。仅仅是诸葛亮一人,就被拿来进行过大量恶搞,形象“崩坏”。但《三国演义》的形象,并没有因此有所受损。即便在“卧龙凤雏”被玩坏的今天,观众也并没有将二次创造带入到原作中,进而张冠李戴。
有意思的是,诸葛亮扮演者唐国强,做客北京卫视《中国故事大会》时,曾这样看待鬼畜文化:“(通过鬼畜)跟更多的年轻人有接触,有什么不好?”
86版《西游记》也是如此。在“文体两开花”风靡B站后,B站影视区引进了正版86版《西游记》。面对这部经典的作品,B站观众依然展现出了充足的敬意。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孙悟空,照样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喜爱。喜欢玩梗的这些年轻人,是分得清什么是戏说,什么是胡说的。
《西游记》在B站评分高达9.9
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相比,《红楼梦》受到林黛玉发疯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更谈不上因此被毁掉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语境。从曾经的“诸葛村夫”,到现在的“林怼怼”,恰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对经典名著的不同解读。林黛玉发疯文学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自我情感的另类表达。只是他们用了一种更为戏谑的方式,假借林黛玉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这句话的背后,是万千打工人对996的抵触。只是恰好,这份对命运的挣扎,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达成了奇妙的共鸣——相较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贾宝玉,与性格隐忍的薛宝钗,真性情的林黛玉,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而这,恰恰证明了《红楼梦》本身依然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或许,人们应该反思的,不是网友为什么一而再地恶搞经典名著,而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老《三国》、老《红楼》,依然是被二次解读的重点对象。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