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咸鱼籽
2021-10-15
用盛极而衰来形容秦国落幕,或许最恰当不过。前脚秦始皇刚完成统一六国的霸业,成为千古第一帝。但后脚才住进陵墓三年,他的儿子胡亥就做了秦国的掘墓人。
秦国的“突然暴毙”,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历史课题。无数文人墨客从里到外,从浅入深,各种角度讨论分析,为何秦国跌落如此之快。
汉朝贾谊的《过秦论》,就是广受认可的一篇政论文。贾谊从秦国本身找问题,并且在提出观点前,先将视角推到了秦国的秦孝公时期。
青山如黛兮,幽幽吴钩共秦剑
说到秦孝公,可能不熟悉历史的人不了解。他是秦始皇的五世祖,俗称他爷爷的爷爷,雅称叫天祖。
贾谊表示,秦孝公时期是秦国崛起的开端。因为当时,秦孝公做了一件大事,那便是携手商鞅一起变法。
商鞅变法的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粮食,主打重农轻商政策,以实际收成来决定粮食税,鼓励百姓多下田务农,开辟荒地,能者多劳;同时对不务农的商人和世家等集团收以重税,并严禁其倒卖粮食、酿酒等行为。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能吃饱饭很不容易,因此秦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也比其他国家更加强健。而且两军打起仗来,哪一方的家中有粮,无疑也更有底气。
第二就是法制,推行的内政必须都严格执行,并且立了一套赏善罚恶的制度。职权不再是按资排辈,立多少功当多大官。再小的兵,只要立了功,就能获得晋升。再大的官,只要犯了错也要受罚。当时,太子因抵制新法,被商鞅杀鸡儆猴,以管教不严等罪名处罚他的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师公孙贾,极大提升了国家的公信力。没有权贵敢冒领军功,军队内部纪律严明,对士兵的战斗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这也离不开秦孝公对商鞅的大力支持,后续君主也坚持推行变法后的政策,这才彻底改变了秦国局势,让其国力充沛,得以在秦始皇这一代,成功发力,拿下了六国,最终一统天下。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过秦论》
但贾谊承认秦始皇夺天下的本事,但不认可其治国手段。并且,认为因为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继续打天下的思路来治天下,所以才导致秦国覆灭。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政策依旧不改,甚至有之而不无极,百姓彻底觉得日子过不下去,才导致了秦朝的极速覆灭。
那么贾谊的说法,究竟有没有问题呢?
大方向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前半段的分析,尽管商鞅自身的结局不好,但他的变法,无疑是空前成功的。无视地位,严格执行法制、打散氏族集权,实行郡县制、按功行赏,重农轻商等等一系列改制方案,让秦孝公成功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对地方的统治力。其他六国也有一定程度的变法,但推行都没有秦国顺利。
但《过秦论》的后半,其实不够全面。秦国的覆灭与政策确实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秦国的制度不好,而是忽略了农民落后的生产力,没有及时变通,政策与局势已经不兼容。特别是郡县制,用官吏治理地方,对士子与贵族阶级压制极大。秦孝公时期,尚能勉强处理。但秦国一统天下后,士子与贵族势力壮大,投钱起兵造反,当地官员根本压制不住——换句话说,实际上就是没能做到政策上的与时俱进。
当然,贾谊的整篇《过秦论》,主要目的也不仅是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更是为了劝谏汉文帝,用来隐射当时汉朝的政策问题。如果说太全太细,反而会偏离他“内政不明,天下之势异也”的政论重点。
贾谊这位文臣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汉文帝接纳了贾谊提出的《治安策》,并以秦为鉴,汉文帝前元三年,汉文帝通过分封诸王及赏封功臣,分割了诸侯王的势力,实现了中央高度集权。
同年,匈奴右贤王亲率五万大军出征,尝试入侵汉朝。右贤王从河南、上郡打开缺口,不仅烧杀抢掠,还驱逐百姓。汉文帝得知后,下诏任命丞相灌婴为统帅,并派出了八万骑兵大军,前往迎击右贤王。而右贤王发现汉朝大军后,果断北撤逃往塞外。匈奴右贤王尝试入侵失败后,冒顿单于主动重新送信,希望继续与汉朝议和,汉文帝同意——这也是彼时大汉政治清明,从而使得军事强大的一个侧写。
此后,汉文帝在执政期间,多次整顿政策方案,颁布了许多以轻徭薄赋为核心思想的仁政,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发展经济,提升了生活水平,为后世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了“文景之治”。
贾谊劝诫汉文帝改制与商鞅劝说秦孝公变法,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并成功让国家走进了发展的快车道。可见,有能力的文官无疑是天子的左膀右臂,对治天下、守天下有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
而最近,赛季制地缘战略游戏开创者《率土之滨》更新了全新的内政政策系统。游戏参考古代士、农、工、商的四种阶级分工,设置了四条内政路线:军务、农桑、土木、商业。比如土木是“工”,主要负责建设,要塞、营地的搭建都与其有关。还有农桑为“农”,能够提高势力资源加成,乃至于影响到屯田等技术的具体效用。
新版本中,绝大多数武将除了原有的【领军】形态外,还拥有了全新的【文臣】形态与政务技能,其政务能力切合该人物的史实或演义的记载。
比如当年司马懿要在东南屯田对抗东吴,邓艾就提出挖掘水渠来屯田,自此东南一地变得富庶繁荣,东南的战事再无粮草等后顾之忧,因此邓艾的【文臣】形态能够提升实施屯田的收益;还有董卓,他在洛阳横征暴敛,放纵士兵在城内劫掠富户、搜刮财物,所以董卓的【文臣】形态能够提升税收,但资源产量却会因此下降。
以往许多同类游戏的内政玩法,只是纯粹的数值叠加,比如三国志11中,两名统治属性相同的武将施行内政效果就没有任何区别。而《率土之滨》提供了更深度的内政策略,每一个角色都能根据自己的文臣内政特性,发挥出不同的价值,只看玩家的运用是否得当。
同时,新内政玩法需要消耗内政点,才能进行施政。而内政点有其上限,因此玩家能选择实施的内政策略有限的。所以玩家必须根据当前局势,把每一次内政都用在刀刃上,选择出自己最有利的政策。
这给了玩家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收集资源,就发展农业或经商;喜欢打仗,就专攻土木与军务。无论是根据主观喜好,还是参考客观情况,玩家有着足够的策略自由度,来选择自己想要的内政方案。
《率土之滨》的新玩法看似立足于战场之外,但其实是依靠加深内政与战争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真实战争的多元与多维性,玩家得以看到了一场战争的全貌。大部分SLG游戏都只把重心放在正面战场,让玩家在前线冲锋逐鹿。而忽视了外交、经济、后勤、军事、科技、民生等等都是战争的一部分,施政利国,两者相辅相成——而这一部分,《率土之滨》正在尝试补上。
军队的强大不意味着胜利。国与国的战争,也并非是单纯的比拼武力,一个安稳的后方,才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过秦论》中,提出秦从弱小到强悍,正是不断沿袭了商鞅变法立下的法制政策,并以此不断壮大发展出了一个安定的后方,从而间接反哺了军事力量,才得以统一天下。而导致秦国的崩盘,也正是源于统一天下后,许多政策变得不兼容。
贾谊从内政方面解读了秦国的覆灭,这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虽然秦国覆灭的理由不止于此,但一个好的政策无疑是对民生、军事,乃至社会变得更加安定和谐,反之则会造成巨大的动荡。
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一套合适的内政政策真的能够改变秦国的结局,也说不定。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