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不愿给人表演口技。”
就在上个月里,这个光听上去就不怎么正经的“口号”,突然成为了外网最具热度的话题之一。而且这个话题的主角,还真不是什么打着“正义联盟”名号,拍出来的成人电影,这个“蝙蝠侠”,指的确实就是我们最熟悉那个“黑暗骑士”。
事情的起因,来自6月中旬,美国球探足球比分界最大的球探足球比分周刊《综艺》(Variety)的一篇报道,在这篇文章中,动画《哈莉·奎茵》主创团队中的核心人物,编剧兼制片人,贾斯丁·哈尔彭(Justin Halpern)对记者透露了一些他们在创作该动画剧集第三季剧本时,碰到的一些小“花絮”。
根据贾斯丁所说,在他们最初决定好的第三季剧本中,本有一次蝙蝠侠和猫女间“不可描述的互动(口技)”,但这个方案却遭到了DC方面的否决,并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英雄不会那么做”。
而当贾斯丁询问DC高层们,为什么英雄就不能去“服务他人”时,得到的回答则更加直接:“因为我们还要卖玩具,如果蝙蝠侠随便给人表演口技的话,玩具就不好卖了。”
作为商业角度考虑,DC高层这话说的其实没什么毛病,但却引起了动画与漫画粉丝们的热烈讨论,“英雄不做这事(Hero Don't Do That)”一时间成为网络社区的新宠儿,网友们开始自发地组成一支“整活大队”,各种表情包和沙雕图也迅速地占领了社交网络。
“英雄不会干那事!”
随着话题越传越广,甚至就连曾经在1995年的电影《永远的蝙蝠侠》中,扮演蝙蝠侠本人的瓦尔·基尔默,也参与了进来。在放出一张电影动图的同时,也非常委婉地向粉丝们传达了自己的意见。
瓦尔·基尔默的加入,进一步加速了话题的传播
而很快,这支“整活队伍”迎来了当下最“重量级”的选手——扎克·施耐德。这个“DC电影宇宙”最重要的导演,也丝毫不给自己的老东家DC留面子,直接放出一张由他设想的蝙蝠侠与猫女的“口技图”,引起了大量网友的点赞和转发,也让“Hero Don't Do That”变成为一个标准“网络迷因”。
现在这张图片已被删除,但仍然留下了其存在过的“痕迹”
而另一方面,就在人们因为这一“迷因”而陷入狂欢的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表现出绝对的理智,他们不仅支持DC高层的做法,也非常反对让一个主流超级英雄,在社交网络上大秀“口技”。
当然,大家其实也都清楚,这件事情从始至终,也不过是一次基于影片花絮的调侃。实际上,最早对此事进行报道的《综艺》原文的主题,只是一次对当下“另类”超级英雄主题剧集的分析文章,被与《哈莉·奎茵》一起列出的,还有漫威的流媒体剧集《旺达与幻视》,以及Netflix的《伞学院》。
甚至有人将“英雄不那么做”做成了T恤,在网上售卖
但与其他两部作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哈莉·奎茵》是一部标准的“成人动画”,而且光就作品的整体基调来说,出现什么样的“蝙蝠侠”,似乎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哈莉·奎茵》是在美国流媒体平台“HBOMax”上播放的成人动画剧集,目前已经播出了两季,而引起这次话题的第三季也正在拍摄制作中,《哈莉·奎茵》以蝙蝠侠中的反派“小丑女”哈莉·奎茵为主角,讲述了她离开小丑单飞后与哥谭一众反派组成团队,发生的幽默“R级”故事。
《哈莉·奎茵》第一季海报
作为一部少儿不宜的“成人”动画,片中自然涉及到了大量血腥、暴力或情色的镜头。
《哈莉·奎茵》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粉丝们的好评,而究其成功的原因,除了出色的改编剧本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DC高层的“放权”,根据贾斯丁所说,在蝙蝠侠的“口技”问题之前,DC也确实给了编剧们最大的创作自由,让他们可以“肆意”地在这些反派身上发挥,这才让不少观众觉得,蝙蝠侠出场表演一个“口技”,根本就不是问题。
说白了,没有几个人真的关心蝙蝠侠,或者布鲁斯·韦恩的“口技”如何,只是“英雄会做什么”这个说法本身,实在有些太过“OldSchool”了。
DC COMICS和蝙蝠侠,美国最大的漫画公司以及全球最知名的漫画角色,需要维护形象自然无可厚非,但在当下这个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时代,眼看自己喜欢的漫画公司在真人影视剧上落后一手,粉丝们也只能选择用“整活”的方式,来提醒DC“改变角色”,以及“改变传统”的重要性——
就像许多创作者,曾经尝试过的那样。
影响了一系列漫画作品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
1986年美苏冷战,一部名为《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的短期连载作品横空出世,在蝙蝠侠粉丝中掀起轩然大波。其作品构建了一个映射“现实”国际形势,透露着残酷和黑暗的“80年代”,《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自此也被粉丝们誉为“最好的蝙蝠侠漫画”之一。
也是同一年里,阿兰·摩尔的《守望者》开始连载,作品同样采用当下的“冷战”作为基础背景,在大量使用“成人”情节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对于“人类根本”的探讨,彻底打破了在此之前漫画与传统主义文学间的界限。
从此之后,作为创作者的弗兰克·米勒与阿兰·摩尔在漫画圈声名大噪,他们改变了漫画界中,“漫画成就作者”以及“漫画只能是廉价球探足球比分商品”的固有思维,让无数粉丝为他们的作品着迷。
而在这群粉丝中,当然地包括了上文中,为蝙蝠侠安排“口技”场景的扎克·施耐德。
扎克·施耐德
为了一路平步青云的漫威对抗,作为“DCEU(DC电影宇宙)”前两部作品的导演,他可以说是一手打下了DC超级英雄片基本色调中,“黑暗”与“深沉”的部分,对于“暴力”和“画面冲击”的执着追求,成就了其极强的个人风格,让冲着“超人”或“蝙蝠侠”名号,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们爱的爱死、恨的恨死,甚至有不少影迷认为,是他一手造成了“DCEU”现在“不上不下”的窘境。
让扎克·施耐德一举成名的,便是改编自弗兰克·米勒同名作品的《斯巴达三百勇士》,这位有着美术功底,拍MV起家的导演,几乎是将原作漫画中的经典镜头,直接照搬了下来。这种独特的拍摄与画面构成模式,在当时获得了口碑与票房双成功,顺便带出来扎克·施耐德“最懂漫画导演”的名号。
“扎克·施耐德”式漫改拍摄手法
在此之后,扎克·施耐德又替DC拍摄了阿兰·摩尔的《守望者》,也采用了与《斯巴达三百勇士》几乎相同的拍摄模式,尽管此片的院线版口碑稀烂,却凭着后来的“导演剪辑版”,上演了影史上少有的“口碑逆转”,也进一步让他坐稳了“最懂漫画导演”的名号,在喜欢他的粉丝们看来,“不懂”的,显然是那些明明掌握“最终剪辑权”,却掉在钱眼里的制片方。
2012年,就在隔壁漫威正凭着深谋远虑的“5部电影布局”,以及《复仇者联盟》赚得一致好评的同时,DC也终于启动了自己的“电影宇宙计划”。一个结合现代背景,可以撑起整个世界观的超人“起源故事”,其导演最终敲定为扎克·施耐德,而此前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上,大获成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担任了影片的制片人一职。
这部《超人:钢铁之躯》,依旧充满了扎克强烈的“个人特色”。
成片的《超人:钢铁之躯》,不仅一改此前超人电影阳光明亮的主旋律风格,整体故事显得黑暗深沉,暗藏宗教隐喻,显然是对此前漫威那套经过反复验证,老少咸宜的“合家欢”商业模式不,屑一顾。在采访中,扎克也一再表示自己是受到了弗兰克·米勒,以及他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影响。
尽管扎克施·耐德最终的片子院线成绩一般,但确实给人留下了不少印象深刻的镜头
如果说,《超人:钢铁之躯》只是试水,那之后的《蝙蝠侠大战超人》,大概就是扎克·施耐德对他此前“漫画铁粉”身份的一次验证。不仅用自己的那套画面表现方式,将全片塞满了DC漫画的经典桥段,还从弗兰克·米勒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汲取了许多重要创意。
不过,结果非常可惜,这种无视“路人缘”的做法,显然不适合一款如此大规模的商业作品。再加上“蝙蝠侠杀人”“我妈是玛莎”等问题,让这部影片的评价一跌再跌。关于扎克·施耐德的导演能力,一再成为社交网络上,几方冲突的核心问题,直到后来他因为家庭问题,将《正义联盟》的导演位置让给了乔斯·韦登,这场争论都没有平息。
《蝙蝠侠大战超人》与动画版《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
今年3月,按照扎克·施耐德的最初设想,剪辑出的《正义联盟导演剪辑版》(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终于也在广大粉丝们的千呼万唤,甚至是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下,在流媒体平台HBO Max播出。
这部长达四个小时的“导演剪辑版”,时长达到四个小时,虽然剧情与院线版保持大致内容的一致,却新增了大量全新镜头和角色,修改了部分设定,再次在粉丝群体中获得了一致好评,也再次上演了当年发生在《守望者》身上的口碑大逆转。
现在看来,孰是孰非先放下不谈,扎克·施耐德确实为“超级英雄片”,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新鲜血液。虽然他那套从弗兰克·米勒身上学来,并加以自己解读的“深沉”“黑暗”,并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但也成功启发了许多同样,在超级英雄的类型片上,追求“变革”的观众和创作者们。
2019年,一部叫做《黑袍纠察队》(The Boys)的美剧,在亚马逊自家的流媒体平台“Prime video”上播出,迅速吸引了大批的“超级英雄片”粉丝,烂番茄好评率达到84%,第二季也在次年上线播出。
《黑袍纠察队》剧集改编自盖斯·恩尼斯于2006年推出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超级英雄都是恶棍”的世界里的故事。
尽管类似“超人变坏”或探讨“神性”这样主题的作品,在漫画史上并不算少见,但《黑袍纠察队》依然凭借着其绝对的“暴力血腥”,以及对传统超级英雄漫画的“暗讽”,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最初,《黑袍纠察队》在DC漫画旗下进行连载,但当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却突然被砍,《黑袍纠察队》的漫画连载,一度被搁置,直到其版权被别家买走。虽然盖斯并没有说出作品被具体的理由,但却非常委婉地表示,《黑袍纠察队》可能破坏了DC主旋律作品中,超级英雄们该有的形象——
比如一开场让人给自己表演“口技”。
类似主题中的代表作品还有1996年的《天国降临》
《黑袍纠察队》每集时长接近一个小时,塞满了大量的血腥暴力与黑色幽默,在第一集中,男主角修伊的女友就被“火车头”撞成碎片,而作为新人超级英雄,刚刚加入“七巨头”的女主角“星光”,则是被同为队友的“潜水王”要求进行“口技”,将一个充满性别歧视的黑暗职场,和一群外表光鲜的变态杀人狂,直接扔到了台前。
在这方面,真人剧集中的表现其实已经很收敛了
即使不多做说明,观众也很容易发现片中的“七巨头”,直接映射的就是DC“正义联盟”中的七位创始成员,只不过将他们作为人类的丑恶面,放到了最大。
《黑袍纠察队》最初的创作契机,是盖斯·恩尼斯的好友,在他生日时送给他的两本小说,《寒冷六千》以及《美国小报》。这两部作品都是美国著名的犯罪小说作家詹姆斯·埃罗伊的代表作品,其作品着重描写了上世纪60、70年代前后,美国黑帮的法制体系内部的腐败与混乱。
而盖斯所做的,就是将这套人性的“腐败”,套用到当时占据了大部分漫画市场的“超级英雄”们身上,看起来充满了对主流球探足球比分文化的讽刺和嘲笑,也难怪DC会将它腰斩。
詹姆斯·埃罗伊的“美国黑帮三部曲”
《黑袍纠察队》的剧集当然也是如此,就算结合了当代的时代背景,又在成人内容上尽可能收敛,还是难以隐藏其对于主流“超级英雄片”,或者说是对“DC”和“漫威”的“嘲讽”,甚至在DC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场景,都被以“半调侃”的方式重现,也直接导致了观众们,经常用这部剧集来与“扎克·施耐德”的作品进行对比,而这也并非没有道理。
这个场景像极了上面《蝙蝠侠大战超人》的经典画面
根据《黑袍纠察队》主创中制片人埃里克·克里普基的说法,就是扎克·施耐德的电影,为这部剧集提供了灵感,在制作团队看来,没有什么比扎克·施耐德那套极强的“个人风格”,更适合这部充满“反英雄”“黑色幽默”的作品了,而这可能也顺带解释了,为什么《黑袍纠察队》全篇的色调,看起来那么眼熟。
顺带一提,在剧中扮演大反派“祖国人”的演员,安东尼·斯塔尔在看过《正义联盟》导演剪辑版以后,也表示这比他之前看过的剪辑版要好得多,只是四个小时的时长,对他的膀胱进行了一次不小的考验。
独具特色的原作故事、优秀的改编剧本、浓烈的视觉和拍摄风格,再加上没有制片方和院线的过多限制、基于流媒体平台的自由空间、“传统”超级英雄对主流球探足球比分市场的霸占,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最终成就了《黑袍纠察队》的成功,而这些大概也是粉丝们,最想给扎克·施耐德的。
实际上,《黑袍纠察队》并不是亚马逊流媒体平台,以及超级英雄片“变革”而带来的唯一成果,而且比起“死不正经”《黑袍纠察队》来说,“Prime video”上的另一部作品,似乎还更符合扎克·施耐德的理念。
这部作品,就是今年四月播出的《无敌少侠》(Invincible)。
《无敌少侠》海报
具体这部片火到什么程度,大概看看网上疯传的这套梗图,你就知道了。
是的,它们都出自《无敌少侠》
“打破传统”“血腥暴力”“深沉黑暗”“有趣的同时还拥有思想深度”这些标签适用于扎克·施耐德的“超级英雄”,大概也同样适用于《无敌少侠》。
和《哈莉·奎茵》一样,《无敌少侠》也是一部标准的“成人级”动画,本作改编自罗伯特·柯克曼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一个天生带有外星基因的少年马克,突然觉醒并成为超级英雄“无敌少侠”的故事。
故事的概要听上去没什么特别的,但这部片子却被不少网友评价为了“年度最佳漫改剧集”,全季在用血浆和断肢刺激观众肾上腺的同时,也丝毫没有放松对于整体故事节奏的把控,比起同样“成人级”的《哈莉·奎茵》,《无敌少侠》更是没有了“喜剧”这层糖衣外皮,让一切看上去又绝对的残酷,而又因为主角马克“人性”部分的强大,才让所有观众都可以轻易与其保持情感上的共鸣。
一位豆瓣网友,对《无敌少侠》的评价非常到位:
“大概就是扎克·施耐德梦想去拍,却永远没能力拍出来的那种超人故事。”
在2014年《超人大战蝙蝠侠》上映前,扎克接受了福布斯新闻的一次专访,他将“超级英雄电影”比作是一种“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现代神话”,它能让我们认清人类自己的位置,以及与世界的联系,代表了人类对强大力量的渴望与恐惧,但同时也象征了人性。
我不确定他是否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些全都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但保持思考与重新解构,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不管对于作品、还是创作者本身,“超级英雄”应该做什么,终究只能成为一个充满“OldSchool”味道的段子。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