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什么时候申遗?”这个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困扰当代年轻人的灵魂拷问。
或许,姜文自己都没有想到,十年前拍的这部电影,在十年后依然有着如此惊人的影响力。并且,对这部电影的解读,仍然是当下年轻人所热衷的事情——一如十年前那些看着电影首映的年轻人们。
《让子弹飞》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站着把钱挣了”,时常被观众们拿出来引申。对于姜文自己,却做到了“坐着把钱挣了”,不仅做了OPPO手机代言人,还为OPPO拍摄了一部“姜味儿十足”的广告片。视频中,姜文悠闲地坐在椅子上侃侃而谈,只言片语间,恍惚令人重新看到了《让子弹飞》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这部视频的名字,OPPO直接套用了《让子弹飞》的台词——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
好事的网友不甘寂寞,怎么能放过这么好的玩梗机会?于是,UP主“最最爱的石页”,混剪了“姜文代言华为折叠屏手机”的恶搞视频,并配上了标题“这就是TMD惊喜”,姜文式的黑色幽默呼之欲出。
图源:B站UP主最最爱的石页
或许,在启用姜文作为代言人的那一刻,“过度解读”就已经成为无可避免的现实。似乎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着需要进行解读的“画外音”,留待有心人认真分析、研究。就如同评论区里面的“替身”梗——OPPO:我成替身了。
戏谑之余,不禁让人感慨,为什么《让子弹飞》里的桥段这么好用?
中国电影史上,的确甚少有一部电影,可以像《让子弹飞》这样,在让观众迷恋的同时,造就数之不尽的经典场面,历经岁月的摩挲,依然熠熠生辉。
比如,当下引发广泛讨论的偶像粉丝集资乱象,职业粉丝扮演粉圈大粉,带动不明真相的小粉丝们无脑集资。最后,职业粉丝的钱如数奉还,小粉丝的钱内部分赃,被新华社称为“狂热的氪金游戏”。
《让子弹飞》里的经典台词,“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早已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如今疯狂的集资行为。
又比如,因直播销售贴牌酒而“晚年爆红”的潘长江,如今已经陷入“潘长江劝嘎最后也成嘎”的舆论漩涡中。起初,潘长江规劝谢孟伟不要参与带货直播,他说“这里面的水很深”。但是潘长江自己,转过头来就去直播带货,成了大型“真香”现场。
《让子弹飞》里,汤师爷有这样一段台词:“百姓眼里,你是县长。可是黄四郎眼里,你就是跪着要饭的。挣钱嘛,生意,不寒碜。”这句话,俨然成为一些晚节不保的老艺术家们,委身于资本的真实写照。
《让子弹飞》电影开篇,姜文对着马跑火车一通乱射,说出了“让子弹飞一会儿”这句经典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让子弹飞一会儿”同样成为泛用性极广的百搭句式,见证了网络上一桩又一桩两极反转的热点事件。甚至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被众多时政媒体、专家学者引用。事实上,《让子弹飞》里的确存在众多针砭时弊的隐喻,堪称百用百灵的至理名言。
3月下旬,由H&M集团引发的抵制新疆棉花事件,令无数中国人为之愤慨。H&M集团背后的BCI组织,污蔑我国新疆存在“强迫劳动”问题,为了公平与正义,禁止其会员采购新疆棉花。这一歪曲事实的报道,在西方媒体中大行其道,俨然成为证明中国违反人权的铁证——即便新疆早已实现了机械化大生产。
这样的场景,我们在《让子弹飞》里似曾相识。所有人都知道老六只吃了一碗粉,但胡万污蔑他吃了两碗粉却只给了一碗的钱。老六气不过,不惜剖腹取粉自证清白。胡万的那句“欺负老实人”,何尝不是“BCI们”的真实嘴脸。
而在刚刚真相大白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中,让子弹飞一会儿,再一次成为屡试不爽的至理名言。随着新华社完整还原事件真相的报道公开,此前的种种谣言不攻自破。
网友们辛辣的评论中,依然有《让子弹飞》的身影。
有人留言,“人们不愿意相信,一个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们更愿意相信叫麻子。人们特别愿意相信,他的脸上应该长满TM的麻子。”这句话,是电影中张麻子的经典台词。“让子弹飞申遗”又一次引发了网友的共鸣。
至于那些煽风点火、起哄架秧子的网友,《让子弹飞》同样解释了他们的动机,“他们不关心六子吃了几碗粉,它们只想看肠子罢了。”
诚然,《让子弹飞》上映于2010年,姜文不可能未卜先知,并用电影讽刺如今的时事。甚至在上映之初,针对这部电影本身,引发了激烈的观点冲突。广电总局斥责其暴力低俗,人民日报却盛赞其“站着挣钱”。
而在影迷之中,《让子弹飞》的评价同样呈现出正反两个极端的风向,有人将其赞美为神作,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徒有其名。围绕《让子弹飞》引发的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电影圈的一道独特风景。
《让子弹飞》是2010年中国本土票房最高的电影,最终斩获6.76亿元。排在它之上的,是卡梅隆的科幻大作《阿凡达》。在中国电影年票房尚未突破百亿的时代,在姜文还被称为“票房毒药”的时代,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让子弹飞》在商业上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如今,《让子弹飞》所取得的声望,已经远远盖过了当年对它的贬低。为其马首是瞻的诸多网友,生动地印证了一个道理——谁赢,他们帮谁。
“谁赢,他们帮谁”,这是电影里张麻子的一句台词,似乎也印证了姜文本身。从《让子弹飞》上映的那一刻,各种“隐喻”就已经成为这部电影的拥趸们,热衷讨论的重点。究竟有没有这些隐喻?和众多电影大师一样,姜文曾数次在采访中被问及这个话题。
姜文给出的回答很简单——想多了。
《十三邀》中,姜文将这种过度解读,解释为观众自我意识的表达。他不认为自己的电影难懂,也不认为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如此“深刻”。“人生就是建立在误读之上的。”姜文云淡风轻地说道。
假作真时真亦假,对于充斥着真与假的《让子弹飞》而言,究竟有没有被过度解读,只有姜文自己知道。对于观众而言,这不重要。那什么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让子弹飞》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离不开主创团队的集体努力。这部电影集合了葛优、周润发两大影帝,刘嘉玲、陈坤、姜武、廖凡等众多实力派,再加上鬼才导演姜文,为观众们奉献了一部全员演技在线的优秀电影。说到姜文是怎么谈下葛优、周润发的,坊间流传着这样的段子。
现实当然不会如此儿戏,空手套白狼的故事,更多的是后来人的善意调侃。在姜文写给周润发、葛优的书信中,除了他的一腔诚意,还有经过多年打磨的剧本。我们有理由相信,看到《让子弹飞》的剧本,没有哪个影帝会拒绝。
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是,《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马识途原名马千木,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与巴金齐名。他出生于1915年,经历了中国近代革命的洗礼,并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改名“马识途”。独特的革命经历,让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讽刺与斗争意识,讲述旧社会官匪一家的《盗官记》,就是其代表性作品。
马识途十分欣赏姜文,他看过姜文主演的《北京人在纽约》和《红高粱》。在他看来,由姜文改编《盗官记》,是一件令人放心的事情,即使他明知道姜文会对剧情做出很大改动。
事实上,在完成《让子弹飞》的剧本创作后,姜文才正式向周润发和葛优发出邀请,并在邀请函中附上了剧本。
2018年,《见字如面》第二季中,姜文写给周润发和葛优的信正式公开。据周润发透露,收到这封信后他直接哭了,因为“看不懂”。姜文分别在两封信中提及另一位影帝已经加盟,“三雄鼎力,不亦乐乎?”真真假假之间,却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究竟《让子弹飞》的剧本有何神奇之处,能够打动两大影帝?从电影中的旁枝末节,不难窥见个中奥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电影开篇令人感到滑稽的马跑火车,配上李叔同的《送别》,将荒诞的黑色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就是这看似荒诞的一幕,却曾在我们的历史上真实出现。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这条铁路的原型,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唐胥铁路。作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封建的清政府竟然选择用马匹拉火车,成为历史的笑柄。事件本身,就已经体现了清政府的落后、愚昧,观众会因电影中的桥段“过度解读”,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让子弹飞》的故事发生在1920年前后,此时正值国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角张麻子,是已故革命将领蔡锷手下的猛将,因起义失败落草为寇。剧中,黄四郎在张麻子身边安插了线人花姐,临行前意味深长地嘱咐她:“走吧,你不要变成小凤仙哦。”
蔡锷和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是那个草菅人命的乱世,难得的一段为人传送的佳话。蔡锷字松坡,也就是电影中所说的松坡将军。辛亥革命中,他曾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但是,随着《二十一条》的签订,蔡锷终于下定决心倒袁。不过,袁世凯对蔡锷早有提防,已经将他软禁在了北京。
此时,小凤仙走进了蔡锷的人生。小凤仙出身于没落的满清八旗世家,武昌起义爆发后,以卖唱为生的小凤仙,辗转来到北京,成为民国初年红极一时的名妓,并与蔡锷结识。
因蔡锷整日沉溺于女色,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监视。在小凤仙的帮助下,蔡锷最终得以逃出北京。回到云南,蔡锷很快组织起讨伐袁世凯的军队。称帝仅仅83天,袁世凯就走向了灭亡。然而不久之后,蔡锷也因癌症逝世,年仅34岁。
正是蔡锷的英年早逝,牵扯出了《让子弹飞》的故事。而黄四郎将花姐比作小凤仙,又岂止是暗示民众反抗意识已经萌芽?与其说《让子弹飞》是故事,不如说是化用了历史典故。究竟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几分真几分假,却也只能留待后人评说。
《让子弹飞》中,还曾出现过“两颗炸弹”。据黄四郎说,这两颗炸弹Made in USA,一颗在辛亥革命中,炸响了反对封建主义的号角,另一颗就在他手里。
谁都不知道,他的这句话是真是假。甚至于他说20年前见过张麻子,也可能是一句诳语。然而讽刺的是,这颗和辛亥革命渊源颇深的炸弹,如今却成了黄四郎讹诈鹅城的工具。曾经投身辛亥革命的张牧之,如今却沦为落草为寇的麻匪。如果再结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这一段怎能不让人“过度解读”?
而那句脍炙人口的“什么TMD叫惊喜?”,同样暗合了我国一段真实的历史。1958年,就中苏建立联合舰队的外交事件中,两国领导人发生了类似的对话。随着对《让子弹飞》的不断深入解读,这一典故得以被广大影迷们追根溯源。
历史的厚度,给了《让子弹飞》可以被不断解读的深度。姜文一贯的深入浅出,将残酷、血腥的现实,以荒诞的黑色幽默表达出来。人性的弱点,不会随着制度的改变而消失。一如《让子弹飞》的结尾,马跑火车再度出现,随着“上海就是浦东”的呼号,一位穿着打扮和师爷相似的人,出现在了火车尾。
他当然不是师爷,师爷已经被那颗“Made in USA”的炸弹炸死了。《让子弹飞》制作特辑中,出现了这段剧情的花絮,这个人,就是黄四郎。
黄四郎的死而复生,将电影的黑色幽默推向了顶点。但这一闪而过的镜头,却极易被观众忽略,一如曾经的革命军沉溺在胜利的喜悦中,革命果实却被反动派窃取。姜文在《让子弹飞》里揭露的现实,和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没有本质区别,都讲述了一个“吃人”的时代。
什么是惊喜?这就是惊喜。
当然,这些还不足以令《让子弹飞》成为网友调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B站为代表的亚文化圈层的发展壮大,给了《让子弹飞》更大的可能性。
时至今日,在B站入站必刷榜单中,以《让子弹飞》为题材剪辑的二创作品《敢 杀 我 的 马?!》赫然在列,播放量高达4320.5万,全站排行榜最高第1名。
《让子弹飞》电影本身同样深受B站用户喜欢,达到了4024.7万播放量,60.7万弹幕。超过8.5万人,为其打出了9.9分,评论数高达53207条。B站用户的平均年龄为21岁,超过86%的月活用户,年龄在35岁以下。显然,这些人不全是10年前看着《让子弹飞》首映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只会更加青出于蓝。
更为凑巧的是,如今的国际局势,给了中国人一个更为直观地认识世界的机会。观众惊喜地发现,《让子弹飞》里的种种隐喻,竟然同样适用于国外。这份对人性最为透彻的鞭挞,令相关二创作品突破了恶搞、鬼畜的范畴,升华到了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的境界。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网友们会把《让子弹飞》比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格定义,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让子弹飞》透过中国千年历史,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揭露、对反抗与斗争的歌颂,的确承受得起一句“非遗”的赞誉。
说出“《让子弹飞》究竟什么时候申遗”的网友,或许并不会仔细思量,电影与“非遗”之间的具体关系。这一口号,已经逐步演变为对电影本身的认可,甚至吹捧。并且在玩梗盛行的B站,引得越来越多的人随大流。
毕竟,现实就是如此,“谁赢,他们帮谁。”
这TMD也是惊喜。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